四、少年王阳明1:真正而长久的“成功”来自于王阳明强调的“立志”

      (1)少年王阳明的理想:要做天下第一等事

      从这一篇开始,请允许我结合王阳明的生平和心路历程来介绍心学。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本名王守仁,他既是政治家。也是哲学家军事家,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教育家。他被后人视为“儒家”的圣人,常与孔子、孟子、朱熹等人并称。如果放在今天来说,王阳明就是复合型人才了。当然他之所以在各方面取的如此大的成就,和他年少时的精力旺盛又关系。最为重要的是他从小立志做圣贤。

      圣贤这个词,放在今天,在现代人的感觉中是如此生疏,或者许多人给该词会下一个“假大空”的定义。这也不能怪现代的人们,因为时代变化,人们的价值追求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跑到小学去,问今天的小学生:你长大想做什么呢?回答无非是:科学家、警察。甚至还有想成为有钱的人,或者是歌星影星,也有可能是想成为游戏高手。小朋友会知道某某boy很帅,某某游戏很流行,某某电影特效很酷炫。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从小学时就不愿意成为像孔子、孟子,或者王阳明一样的圣贤呢?

     这大概和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小说,乃至社会价值取向有关系。可不要小看电视剧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曾经好长一段时间,我发现电视剧里面的青春偶像剧总是一个套路:这一些系列被称为霸道总裁系列,男主来自某某家族企业,人长的帅而且性格很好。女主来自平凡家庭,因为漂亮可爱,以及阳光开朗,与男主意外邂逅。男观众在漂亮可爱的女主面前缴械投降,女观众被男主帅气英俊,被高帅富明星效应洗脑,大喊欧巴。宝马香车,事业有成,美女帅哥。一连串组合拳下来后,哪一位观众还会想到要做圣贤呢?

     美国学者文森特鲁吉罗在《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里说到这样一句话:大众文化对我们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只需考虑媒体通常使用的形式和策略就行。广告经常描绘消遣比工作更让人满足,自满比自制更令人渴望,物质主义比理想主义更有意义。电视节目制作人运用频繁的场景转换和感官诉求,如汽车碰撞、暴力和性邂逅,以维持观众的兴趣不减。

     如此说来,发端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在今天这个物质财富空前充足的时代受到的人们的重视是很少的。就算是在王阳明的那个时代,很多人背四书五经,去通晓儒家学说,也只是为了“一朝登榜提名时,春风得意成翰林”的官场追求罢了!

     然而总有人逆流而行,总有人有着在与生俱来的精神追求。让时光倒流,我们一起回到五百年前浙江余姚王阳明家附近的私塾课堂。小王阳明十一二岁,上课又走神了。老师很生气,放学后把他留了下来,给他讲了很多书中自由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道理。其实我们可以试着翻译一下把老师说的话换一个方式表达:王同学,你知道吗?如果你好好学习,能够高中进士的话。面包会有的,钱会有的,女朋友也会有的。你不知道后面五百年的很多人学历低、没有社会关系,挣不到钱,不是高帅富。结果找不到女朋友,没有受到漂亮小姐姐青睐和喜欢而打光棍的痛苦吗?你呀!是不是仗着你老爸是个状元,家境不错,打算吃老本吗?

     王阳明完全和老师没有在一个频道上,在屏蔽了老师错误的价值观说教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人活着要做什么呢?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师很高兴,他认为王阳明终于要改邪归正,洗心革面了。于是谆谆教导:“当然是考中进士,光宗耀祖,富贵还乡了!”

    王阳明却不以为然,说到:“老师,我读了孔老夫子的书,我认为这样的追求太普通太没有意义了。我认为天下第一等事是成为像孔夫子、孟子这样的圣人。”

    老师摇头苦笑,无可奈何,可能老师心里在想:“我要当时能够读书及第,金榜题名,能来教书吗?我早成为县太爷,坐在太师椅上吃西瓜了。王守仁王同学啊!你是真傻还是假傻啊!”

  (2)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论立志的重要性。   

      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简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为她起名加拉泰亚,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正所谓有了纯洁高尚的追求后,就有了专一不懈的行动,继而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

      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王阳明从小立志成为圣人。所以才会有少年喜欢读兵书,为国家跨马定江山的行动;壮年年练习禅修和道家修仙术,促进自己心灵世界发生巨变的行为;中年狡诈机智,运用权谋平定叛乱的壮举;一生坚持不懈,传讲为学为人之道的为师之路。

     《传习录-黄修易录》,先生曰:“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因叹曰:“此学不明,不知此处耽搁了几多英雄汉!”

      翻译一下:志向坚定了,在良知的主宰下,千事万事也只是一件事。读书作文,怎么会成为人的负担呢?人还是被自己的那个计较得失的心给困扰了啊!”因而,先生感慨地说:“良知的学问不明,在这里不知道耽搁了多少英雄好汉!”

       所谓“立志“,就是改变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改正自己的过失,同时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事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样无论你是去当官、还是去当商人,亦或是做一个教师医生,还是个体创业户,你都可以抵御不良欲望的诱惑。坚持本心,而不会做出什么害人害己出格的事情。这样的一个人会活的快乐轻松,幸福满足。这有一点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完善你的人格。

    (3)  “立志”是打破心理学家提出的“内卷化效用”的最好手段。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这位长住风景名胜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效应。

      人们之所以感到生活不如意,当然是因为“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一个人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以及待人接物的方法。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外部世界给你带来了什么:“我有没有挣很多钱,有没有获得别人的称赞,等等的形形色色的渴望”。而内心世界的荒芜和虚弱却经常被忽视。所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万事成蹉跎。许多人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立圣贤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追求。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通过改变自己,回馈社会,你会获得幸福感,满足感,也会打破内卷化效应。所以“立志”是打破心理学家提出的“内卷化效用”的最好手段。《易经》系辞传上传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通过立成为圣贤的志向,王阳明开启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路。普通人虽然无法达到王阳明的高度,但是改变自己的心灵,获得人生的幸福和充实是可行的。

     圣贤之路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可以偶尔放下五花十色的手机、精彩绝伦的电影和电视剧,通过了解王阳明的心学,开启心灵之旅。

     结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让我们开启心灵之旅,让自己和他人的心灵变得充盈与强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少年王阳明1:真正而长久的“成功”来自于王阳明强调的“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