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6/1000
社会认同原理说的是,人们在处理一件事时,往往会根据别人的判断来做决定。因为人们觉得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去做的事,基本上错不了。
这种从众的心态虽然给人们带去了安全感,但也会被有心人士利用。比如,一些教会的募捐人员会在募捐箱里放一些钱,让大家觉得之前已经有不少人捐款了,自己也应该积极点。
另外,电商常常在一些产品页面上标注“销量过万”,或者“累计销量全网第一”,以此激发人们的购买欲。他们没有直接说这款产品的质量非常好,而是告诉你:大家都爱买这款产品。
同时,我们也会在饭店的菜单上,看到某些菜品旁标注着“主厨推荐”,或是“最受顾客欢迎的菜肴”。这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想点这几道菜。
而实际上,它们未必是我们真正想吃的菜品,但它们基本上都是饭店希望大家下单的菜品。
销售大师罗伯特说过:“95%的人都喜欢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率先行动。因此,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你提供的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此前大家的行动。”
那么,社会认同原理在什么情况下会起到比较大的影响力呢?一般来说,你会在自己很犹豫、很不确定的时候,特别相信别人的判断,觉得别人的做法都是正确的。
但是在观察别人反应,消除自身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忽略一件事。那就是别人也会默默地观察你在做什么,以此作为他们行动的依据。
这就产生了一种“多元无知”现象,遇到事情时,大家都静观其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就有可能造成糟糕的结果。
举例:多年前纽约发生了一场凶杀案,一位20多岁的姑娘凯瑟琳,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人杀害。她不是被人一刀毙命的,凶杀过程整整持续了35分钟,凯瑟琳也多次大喊救命。结果有38名公寓邻居都看到了这个惨况,却没有一个人去报警。
当年美国的各大媒体都对此发表了很多报道,抨击这些目击者实在是自私自利,麻木不仁。估计当你听到这里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
但很快,两位心理学家就推翻了这种论调,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这起凶杀案之所以没人报警,恰恰是因为目击者太多了。一方面大家都觉得别人会去报警,或者已经报警了,自己就不需要再做什么了。另一方面,很多非常紧急的事情,看起来其实并不紧急。
比如,一位男子突发心脏病倒在街头,你看到后,却不知道他是喝醉了,还是病发了?你会为他报警吗?
又或者隔壁邻居正在家暴妻子,你只听到了夫妻俩的争执声,玻璃杯摔碎的声音还有女主人的尖叫声。你会敲门帮他们调解,甚至报警吗?或者你会觉得这就是两口子之间的正常吵架?
大部分人遇到了这些不确定的事情,都会留意别人的反应,来做判断。
遗憾的是,前面提到的凶杀案的目击者们都太淡定了,无形中就传递了一种信息:既然没人站出来制止,那应该没什么问题,维持现状就好。
两位心理学家由此得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对于那些面对危急情况的人来说,不是在场的人越多就越好。
相反,在场的人越少,当事人得到帮助的概率才越大。其实,旁观者没有伸出援手,是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上前帮忙。
那么,假如你在街边遇到了比较危险的情况,你要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获救的可能性呢?
你不要对着一群人大喊救命,你应该抓紧时间,趁着自己意识清醒时,从人群中找出一个人,专门向对方求救,消除对方心中的不确定性。
比如,你可以指着一位穿着粉色裙子的姑娘,说道:“那位穿粉色裙子的姑娘,我急需你的帮助,请帮我打120。”
短短一句话,你就消除了所有潜在的不确定性,让那位穿粉色裙子的姑娘成为了你指定的“救助者。”对方会明白她需要立即行动,帮助你脱离险境。
记住,在你需要紧急求助时,你首先必须消除对方的不确定性,尽可能具体、准确地说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是让对方自行判断,那样做,你可能就白白地失去了获救的好机会。
这条保命大法是书中提到的所有心理学原理中最重要的,也非常希望你能牢牢记住,关键时刻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