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效应》: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到底为什么有人会被骗子骗?会非常容易相信陌生人呢?

加拿大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新书《陌生人效应》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他是畅销书作者,《引爆点》和《异类》都出自他之手。

在《陌生人效应》这本书里,作者格拉德威尔提出了12个与陌生人效应有关的心理学现象及10多个真实案例来告诉我们,当一个人与陌生人打交道时,总是会陷入三个误区。比如:默认真实、透明人假设和耦合效应,提醒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如何做一个冷静决策的聪明人。

陌生人效应1.jpg

运用案例讲心理学理论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科学家面对问题总是从怀疑开始,而普通人是从“默认真实”开始。作者认为,当我们与陌生人交往时,总会默认对方是诚实的,说的都是真的。只要是与陌生人吃个饭、喝个酒、唱个K就会认为对方是值得信赖。除非对方有让人怀疑的行为,并累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相信此人有问题。

书中举了一个经典案例,张伯伦多次与希特勒会晤,但并没有观察出希特勒是个将要发动全世界战争的好战分子,并相信了他。但丘吉尔却只是通过希特勒的文字和言语,就已得出希特勒是个骗子的结论。

又比如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学习体操的女孩正在受到教练的性侵,但在现场的母亲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事。虽然她觉得教练背对着她且挡住的动作有些怪异,但却在迟疑之后,反而在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想法太龌龊,教练是在帮助小孩做韧带恢复。

因为这是一位非常受尊敬的体操教练,默认他是好人,不会干这种事。直到过了十几年,这位教练性侵了更多的孩子,家长们才开始意识到,这位教练确实是一个罪犯。

陌生人效应2.jpg

在讲解“透明人假设”时,作者也例举了大量的案例在说明,我们总是把别人看得特别单纯,认为自己能看懂对方的心思,但当我们回观自己时,却又觉得自己是复杂的,难以被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透明人假设。”

意大利曾经有个冤案,警察在办案时,盘问一个与死者认识的人,只是因为这个人的表情非常的紧张、讲话缺乏逻辑,就被断定为凶手,定罪入狱了。

作者认为,通过微表情、微动作来读懂对方的心思,在这一点上并不可靠。人们总是把一个说话得体、表现友善、神情自信的人认为是可靠的,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眼神躲闪、语无伦次、神情紧张,那么就会认定这个人是在说谎。这种识人的看法,看似有道理,实则是不对的。

陌生人效应3.jpg

格拉德威尔也是一位有着强大叙事能力的作家。

不可否论,格拉德威尔写作特点是很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去阐述一个心理学理论。阅读这本书时,你会感觉好像在与一位朋友面基,他非常有耐心地来讲述一个个的故事, 所有细节都不会遗漏。

从故事的起因开始、经过,最后得出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专家漏洞”、“短视状态”“压力反应”等。在整个听故事的过程中,会让你觉得,作者对读者特别的友好,因为怕你在与陌生人相处时上当受骗,所以拼尽全力将每个真实案例讲明白、讲透彻。

这种强大的叙事能力使得你不得不接受作者的这份善意而耐心地听完,因为毕竟他是为你好。但事实上,你又会觉得,故事有些冗长。虽然如此,但仍有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地方。

中国老话讲:“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这些熟悉的谨言都是在告诫我们,面对陌生人其实很难仅从一时的相貌、衣着、言语就能准确地了解他的内心,而需要时间的考验。

陌生人效应4.jpg

《陌生人效应》这本书里分享给读者的理念与中国的这些谨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书里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人们思考,不要太迷信自己的眼睛,但也不要低估他人的伪装。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拒绝与陌生人交往,在社会生活和交际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理性和明智就好。时间会告知真相。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陌生人效应》:你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