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孔徳之容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随道转移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它是那样的深远,其中却有精质。

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古代当追溯到当今,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我的解读:

老子在本章的核心观点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认为徳是博大和无所不包的,也是由道延伸而成的,受道的支配。在这章里,老子阐述了“道”和“徳”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德”字。何谓“德”,那就得从理解道的角度出发。

从本书第一章起,老子就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他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妙的物质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在本章里,老子还提出“德”的内容是由“道”决定的,“道”的属性表现为“德”的观点,集中地描述了“道”的一些特点。

老子以为,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通过物的媒介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显现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之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人类也是万事万物之一类,所以,人,尤其是大德之人的一言一行中,总是惟道是从。因为道有好生之德,如一个母亲,遵道,就有德,因此,外在的德,就显示内在的道。

大德之人的德行,一个是显现在其人生理念中。而人生理念,必然显示道的存在。比如信仰,信念等等。这方面,更多的是通过著书立说来显示出来。

那些伟大人物留给我们的无数的经典著作,不断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使得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趋于完美,也就是越来越接近于“道”。

另一个是显现在具体的行为之中。以他们的率先垂范,为我们打出了样板。比如战争年代保家卫国,勇于牺牲,和平时期爱岗敬业,遵老爱幼,恪守公共准则,大公无私,甘于奉献,助人为乐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而这些德的外在表现,无一不是万能的“道”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道是抽象的,德是有形的。换言之,道是灵魂,而德就是肉体。二者结合为“道德”,立时就活色生香,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从小就要学习道徳,有道就有徳。只有真正领悟大道的人,才能拥有他的才能,将德行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我们只有对大道和大德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它们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才能领悟大的真正内涵和意境,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确立,对于人类本身来讲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