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余光中--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第一次读余光中的散文,还是在高中。忽然发现岁数大了,就有炫耀的资本,“想当年”一词屡屡出现在我的文章中,看来我已经接受自己的青春不再,睿智丛生,哈哈。当年一篇《听听那冷雨》深深震撼了我,那具有音乐美感的文字印入脑海。上班后,一次又一次教授《乡愁》,但是总觉得自己未能把这位老人的深情传达出来。是啊,以我的拙嘴笨腮,又怎能表达出老先生的珠玉般文字的妙处。于是,只能读吧,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去吧。

“这世界,来时她送我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

其实,每个人都曾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吧?只不过,我们终是把后者错过,蹉跎于琐碎单调的之中。我喜欢读老先生的文字,有时它们是活泼的,如一根羽毛痒出笑意,“信箱被袭,只如战争的默片,还不打紧”。这一场注定失守的保卫战,读来是如此悦然。有时它们是悠长的,如山寺的钟声荡漾心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嗒嗒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这一场冷雨,让先生的故园情结愈深!有时它们是凝固的,如一帧画惊艳眼眸,“万绿丛中牵曳着这一线媚红,连高古的山颜也板不起脸来了”。这油画般的形容,让我对台湾的小火车一下子充满了向往。就这样,流连在老先生的文字中,整颗心都舒展开来。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若是单只文字的华彩,恐怕也不会如此动人,老先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感情同样真挚而热烈。其实谁没有个“故乡情结”呢,但是倘若为这份感情加上几十年的沉淀,那必然如老酒一样醇烈啦!那个听雨的少年、青年、中年,那个乡愁的孩子、夫子、游子,把这醇烈的感情尽情泼洒在他的文字中。让我们动容、让我们感慨、让我们回味无穷。

我喜欢在雨天在晴日,一个人大声地诵读他的篇章,把自己想做主人公,读到泪流读到肝肠寸断,自豪地说:“我没有,但我体验过”。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来人往。”

他是这样的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生活有诗歌、有风景、有亲情,有一个普通人的一切,又多了一份从容和丰饶。读先生的文字,同他一起膜拜司各特,同他一起看车窗外疾驰的风景,同他一起思念老父的帽子,时间就轻轻巧巧地溜走了。溜走了,亦觉很充实。然后,风轻云淡地继续自己的生活。不必轰轰烈烈,没有缠缠绵绵,但是春来花开、夏日浓阴、秋天高远、冬风干裂,各有各的美。这样的日子,挺好的!有先生的文字相伴,什么样的日子都是美好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味余光中--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