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双减政策”让我们一度认为是铁饭碗的职业,也变得不再牢靠。2022年疫情再次来袭,很多企业停工和裁员,员工被迫失业。职场变化无常,充满太多不确定性。要想在职场占据主动地位,必须拥有别人没有的能力。
是什么样的能力呢?《终身成长:未来职场的7大核心竞争力》(以下简称《终身成长》)这本书提出了7大核心竞争能力,包括:成长心态、终身学习、自我反思与调节、数字化能力、新型工作与敏捷、创造力、减速与平衡。
这本书的作者布什·霍尔菲尔德·卡特琳有多年的职场经验,在著名的西门子、爱立信等公司工作超过20年。她总结了自身学习和成长的经验,与知名专家交流出版了《终身成长》这本书。
书里对照过去企业和现在企业用人标准,帮助职场人士解读未来职场方向。职场变革无处不在,作者告诫职场人士必须拥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只有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职场。
接下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享。
一、新的思维方式:成长型思维模式
社会高速发展,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覆盖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超市有自助收银设备,汽车领域也开发出无人驾驶,某些服务行业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一些传统岗位已经被淘汰,这些变化趋势与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改变有关。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和智力是一出生就拥有的,是固定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得来,是可发展的。
以前经常听人们说“活到老,学到老”,老一辈人一生在一家企业干到退休的时代已经过去,固定型思维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企业招人跟过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不仅要求你会本岗位的知识,还要求你懂其他岗位的知识。如果你的能力跟不上社会的变化,跟不上企业的需求,只有被淘汰。
学习如逆水乘舟,不进则退。那些相信自己能成长,并且不断努力学习的人,拥有其他人没有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抓住了职场主动权,在企业是去是留由自己决定。
对于已经根深蒂固的思维,我们怎么样才能改变呢?布什·霍尔菲尔德·卡特琳建议大家尝试勇气测试,通过多次训练转变思维。所谓的勇气测试,就是去做一些你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帮助你走出舒适区。
作者用自己的勇气测试经验,去鼓励那些一直待在舒适区不敢改变的人。你害怕做什么?如果你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说话,那你就尝试去人多的地方发表演讲。不能因为害怕就不去做,那样你永远跳不出固定型思维的圈子。
二、满足基本心理需求,做回真实的自己
宫崎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好起来,因为它无法更坏。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坚持坚持,就过来了。”
作者说消除对未来恐惧的方法是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她提到一个案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位女士担心自己的岗位会被公司取消,她每天都陷在焦虑中,于是作者让她设想以后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这位女士的回答是这样的:公司为了弥补取消岗位对她造成的影响,给予她一笔赔偿费,但是这位女士并没有接受。她陷入个人危机里走不出来,最终会迷失自我。
接着作者引导她看清自己的内心,把害怕的事情一一进行分析,设法阻止不好情况的发生。通过重新塑造未来,消除了对未来的恐惧,做回了真正的自己。
案例中的女士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与自身需求有关,书本中介绍了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能力需求、社会融合需求和自主性需求。
“能力”一词是指你对自身能力认知的程度,如果你的能力被认可,并且在工作中作出成绩,那么你的个人发展将得到提升。案例中的女士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被肯定,所以产生忧虑的心理。
所谓社会融合即人际关系,是指在职场中与上级、同级以及下级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感到被孤立,融不进集体中,那么你将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带回家庭中,又危及到家庭关系。
自主性是一个人自愿、主动承担责任,自我认知程度较高,不需要太多外界的监督,有能力独立完成工作并且愿意承担责任,这些主动性能帮助你成长。
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马斯洛的需求五级模型,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社交融合需求对应社交需求,能力需求对应尊重需求,自主性需求对应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人都有需求,在未来职场中我们要认清自我需求,只有个人需求得到满足,工作质量和效率才能得到保障,因为对职业领域的不满其实是个人领域的不如意。
三、找到工作的意义,掌握职场主动权
你的工作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有一个意义深远的职场小故事,A和B同时入职一家公司,刚开始两人的工资和待遇都相同。一段时间后,B就升职加薪,而A还是做之前的工作。A很不服气,于是跑去质问老板。
老板了解A的来意后并没有解释,而是交代给A一项任务,让他到集市看下是否有卖土豆的。A领了任务很快就回来了,他告诉老板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
老板接着问有多少土豆,A回答说还不清楚,急忙跑去市场,回来告诉老板一共有40袋土豆。老板又问价格是多少,A说之前没问,要再去一趟集市。
老板让A站在一旁,把B叫来,也是发布一样的任务。一段时间后,B从集市回来了。他告诉老板“今天集市上卖土豆的只有一个人,数量是40袋,价格是两毛五一斤,土豆质量很好。”
又把带回来的土豆给老板看,接着说“根据之前的经验,建议收购这批土豆,价格还可以再谈,卖家已经带回来了,就在门外等着。”
老板听完B的汇报满意地笑了,A听完这些羞愧的红了脸,已经明白了老板的用意。看完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两人不同的工作态度。
作者说真正找到自己人生使命和理想职业的人,他们很喜欢自己的工作,积极又主动,故事里的B就是。有意义的工作与个人幸福感成正比,可以互相促进。
我们可以看出B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很灵活,这就是未来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叫“不值得定律”,这个定律说,一个人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会尽全力做好。
如果没有把工作当成真正喜欢的事情,那么你的工作就普普通通,跟故事里的A一样。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职业呢?
稻盛和夫曾说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现有的工作。把工作当成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事情,才能掌握主动权。
写在最后:传统的职业会消失,新的职业也会产生,这就是未来职场的发展趋势。转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势在必行,找到工作的意义很重要,在工作的同时也要满足自我的需求,做真实的自己。正如布什·霍尔菲尔德·卡特琳在《终身成长:未来职场的7大核心竞争力》这本书里所说,那些及时调整自己的人,在未来职场中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