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风雪夜归人

很早就喜欢刘长卿的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因为这首诗的意境绝美凄凉,点睛之笔是“风雪夜归人”,如果没有了人,这一切就都没有了灵魂,这“人”或许就是我和你,而我常把首尾二句联联起来读,也觉得很好。

也许是因为雪的洁白和纯净,与雪有关的故事,也大多都让人或难忘或启迪,今天整理一些,再次欣赏感悟。

孙康映雪——吃的苦中,方为人上人

晋朝人孙康从小喜欢读书,但家境贫穷,为了维持生计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孙康年纪虽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家里没有灯所以不能读书。

小时候,孙康问父亲:“为什么别人家里有油灯,而我们没有呢?”父亲回答说:“油灯很贵,咱们要买油灯全家都要饿肚子。”小孙康很懂事,从此就不再提此事。

他读的书都是借的,又很讲信誉,到时间一定要还,常常因为没有时间看书而发愁。他曾经尝试在月光下读书,但是太暗,眼睛疲劳。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洁,他忽然发现,书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孙康非常高兴,忙坐雪地里看书,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着雪的反射光线读书。

此后,每遇到下雪,孙康不顾严寒,躺在雪地里读书,时间长了,手脚都长满冻疮,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读了很多的书,成就了大学问,最后官拜御史大夫。

许多人知道这个故事之后,感动得泪流满面,流传至今,仍然有意义。现在的读书的孩子,再也不用吃这种苦,有宽大明亮的教室,有温暖的家,读书条件早也不用借雪了。但只有吃过苦读书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生活。

雪夜访戴——走到哪里,都别忘为何出发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一次夜里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梦浩然——诗人的举动随心

曾经有一位诗人叫孟浩然,他十分喜欢梅花。有一天正在下雪,于是他就骑着自己的小毛驴去欣赏梅花。

有一天,人们问她为何非要在雪天去赏梅呢,然后他就对众人说“我这是在寻找写诗的灵感”。

他的这个故事也流传开来,后来很多文人雅客也喜欢在雪天赏花。

谢女咏雪——每个人有不同的比喻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程门立雪——尊师的典范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 学问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

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于是静立门口,等老师

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杨时却还立在雪中。

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雪中送炭——爱的高境界

北宋都城开封,虽然地处黄河以南,但到了冬季,仍然是天寒地冻,风雪交加。

宋太宗赵光义为展现京城开封的祥和气氛和自己的仁君形象,故下诏赐给京城年事已高者御寒衣物,百岁老人则另外加赐涂金带。

恰好这一天,京城大雪纷飞,天气异常寒冷,因此,宋太宗立即又派遗中使赐给孤老贫穷者每人千钱及若干米。

作为北宋最高统治者的宋太宗,能够在寒冷的冬季,心系天下苍生,于是,从宋太宗开始,“雪中送炭”的典故就流传开来。

北国风光,千里雪飘——伟人的气势恢弘豪迈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

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沁园春·雪》。


我是韩荆:《齐帆齐微刊》签约作者。非专业钢琴迷,每天运动,偶尔远游。深爱有温度的文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暮苍山远,风雪夜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