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汇集,共铸美好——听《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有感(1)

2021年10月18日是伟大的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10月17日,由江苏省教育学会主办、南京市浦口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暨扎根乡村四十年的行知教育实验》研讨会在南京行知基地举办,积极展示和大力倡导行知教育实验。这场会议可以说是大咖云集,我特别敬仰的顾明远老师和朱永新老师也位列其中。

虽然我没有到现场,但因为互加计划,因为吴虹校长,我获得了一个线上参与的机会,从上午9:00到下午5:30全程参与了直播活动。可以说是收获满满。下面先简单地说一说我的感受。

一、坚持的力量

可以说这场研讨会是缘于一个团队特别是一个人不断的坚持。今天杨瑞清校长不断地被提及,因为他的成果,更因为他的坚持。

从1981年到2021年,40年时间,从第一个行知班、第一所行知小学、第一所行知幼儿园,到第一个社会实践基地、第一家汉推基地……可以说每一个第一,背后都离不开杨校及其团队成员艰辛的付出。曾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李亮老师在后面的沙龙对话中,就聊到,别人眼里是光环加身的杨瑞清,而他看到的是平凡的、普通的、真实的杨瑞清,他能感受到杨校长的辛苦、委屈与痛楚。

有人说十年磨一剑,而杨校有今天的成果,他用了40年。他的这些成就,源于他孜孜不倦的坚持。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坚持的力量,但真正在做的时候,却很容易放弃。

竹子定律,荷花定律,很多人都在传,在阅读,在领悟。但能像杨校这样长时间坚持的人,却为数不多。所以常有人说,成功的路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

40年走过的路程,杨校上午用了近20分钟讲述完。他用自己的坚持,造就了自己,也幸福了很多孩子,很多家庭。可以说上午的分享,我是满怀感动听完的。

在以前,我听完这些分享,要写感悟的时候,可能就感受到坚持的力量而已。但今天不同,听完后续专家的研讨,我想起了另一句话"方向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苏忱老师在后面的研讨中谈到教育改革很多改着改着就没了,可能是因为方法的不科学。他建议杨校团队努力在归纳过程中体现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典型的事例。

杨校的这个研究,可能说是理论经典,方法科学,加上他的坚持才有如此效果。找准正确的方向,用上科学的方法,持续不断的坚持,便能享受到坚持的力量。

二、朋友的力量

一间乡村学校,能举办这么大型的会议,邀请到这么多教育界的大咖,真的很不容易。

我想除了这一个教育实验成果确实不错,而且正好契合近期活动主题,大家特别期待以外。跟杨校平时的为人处事是分不开的。

对杨校我是陌生的,在10月14日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人,在做着这些研究。知道他,并对他有些许敬佩,缘于吴虹校长的大力推荐。据说2019年互加计划有一批榜样学员就是到杨校所在学校进修的,得到了杨校的大力支持,感受到了行知学校师生的美好状态。吴校说,杨校值得我们大力支持。

正因为这声"值得",参与过互加计划系列课程的老师们积极行动,两天时间排练并录制了不少读陶诗视频,用于直播中场休息内容的填补。大家认真听讲、积极分享,带动更多的老师参与了直播。一个乡村学校的研讨会,在线参与人数近两万人,影响力不小。

老师们边听讲边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交流着,有的截屏,有的视角笔记,有的简单笔记后将写下感悟整理成文。相信随着这些资料的后续分享,这场盛会会让更多的人所了解。杨瑞清校长的研究会影响更多的老师更多的乡村学校。

方向正确,自己能坚持自成光源,形成吸引力有了成果,加上平时为人处事不错,得到了多方的支持。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支持,杨校才能不断地自我纠偏,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他的研究,也更容易出成果。

得道者多助,因为杨校平时的所作所为为他沉淀了不少优秀的朋友,当他要办事情的时候,来自朋友的力量便成了一股强大的助推力。

三、专家的力量

我一直觉得,一项教育研究最好的团队是:有专家的指导,有团体的支持,有一线教师自身持续的实践与反思。专家提供理论支撑,团队给予架构支持,教师自身有接地气的案例,有实践反思与改进的土壤,三者缺一不可。

今天听完几个专家的分享,我的这个想法更为坚定。而且我发现,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些优秀的品质,充满力量。

彭钢老师开场的自我调侃,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敢于面对问题,积极自我构建的前辈。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虽然彭钢老师说自己没有阅读陶行知的著作,但他却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陶行知的观点,为老师们做着榜样引领。

苏忱老师给杨校团队的建议:努力在归纳过程中体现规律;教改过程分层次,要注意道法术的侧重;逐步固化经验。这样的高阶思维与步步为营相结合,相信杨校的研究会更为深入,能总结出更易分享,更易推广的模式。

朱永新老师则从我是谁?在哪里?去哪里?三个根本的问题入手,为杨校的研究指明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更为高端的方向:做好"陶"的特色;扎根乡村,这个乡村应该是在陶生活的地方,也应该是世界中的乡村;研究乡村教育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筑形与筑魂相结合。

朱永新老师的分享让大家的视野更为开阔,研究更容易跳出局限性,有更广阔的发展。

到会的每一位专家,都从自己的视野出发,谈了自己的感受,让我感受到了专家的力量。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回头我再品一品。

杨瑞清校长因地制宜,方向明确,有了自身40年的坚持,加上朋友的助力和专家的指导,成绩斐然,令人佩服。

仔细一想,杨校的经验是可复制的。教育具有普遍规律,也有一些特殊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再结合自身条件及周围环境确定一个研究的方向。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除了自己想办法解决,还可以跟身边的朋友,远方的导师沟通。相信坚持足够的时间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

今天的研讨会让我强烈地意识到,乡村教师不再是井底之蛙,乡村教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因为经典书籍,因为网络,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我们的前行有了更多的助力,相信会有更多的杨瑞清出现。当一个又一个杨瑞清出现,乡村教育将是春光无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力汇集,共铸美好——听《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有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