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蜀汉版的周瑜打黄盖!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六出祁山”,然而最后依然功亏一篑!后《三国演义》经说书卖艺之人在街头巷尾普及,后人谈起诸葛亮,更是觉得可惜。虽然小说让人动情,但其实正史更为精彩!其中有许多细节,也是让人喜闻乐见!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错用马谡而失了街亭,从而导致整个计划落空,不得不打道回府。事后诸葛亮深刻反省,斩杀了不听指挥的马谡,并把自己连降三级!其实正史上没有这么简单,诸葛亮斩杀马谡有许多隐情在里面。

首先,马谡是什么人?是马良的弟弟。当然这个马良不是那个“神笔马良”,这个马良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很有才的人,不止他有才,他兄弟五个都有才,当时人称"马氏五常",马谡就是老小。为什么叫五常?因为这五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个“常”字,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马谡因为身处这样一个环境,自幼受兄长耳濡目染,自然聪明伶俐许多,也能高谈阔论起来。所以他谈起军事,很是善于引经据典,给人的印象就是很有军事天赋一样。马谡一开始是跟着刘备的,但是刘备后来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是为何?

笔者根据日常见识过的一些人分析,其实马谡这种人确实是懂得许多的,所以跟你谈论起军事来也确实看不出有什么缺漏!但是这种人有个毛病,就是“人前光”!有人的时候,他们说的头头是道,一起办事也看不出什么毛病。但是让他们自己去干了,他们往往顾此失彼,找不准重点!也可以说是这种人有形无势!属于那种社会混混打架找去充场面的,长得很壮,让人害怕,其实自己带队的时候,没什么气势。或者说这种人自身不具备足够的气场,是那种羊群里很壮的公羊,不是那种可以单打独斗的猛虎!类似于“荆轲刺秦”里的秦舞阳,还有电影《江湖儿女》里廖凡饰演的大哥。想看清这种人,要么你独具慧眼,要不就得日久见人心!当然,也不是刻意诋毁马谡,马谡确实是有才学的,只是气场不足而已,关键时刻不能独当一面~

话说到这里,那为什么刘备看出来而诸葛亮没看出来呢?是刘备比诸葛亮有眼界吗?笔者不想做比较,只能说可能是刘备年长诸葛亮几岁吧。还有,刘备能看出来,是因为马谡原先跟随刘备许久了,已经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然后刘备发现自己一开始看错了人,所以他后来才提醒诸葛亮,以免诸葛亮重蹈覆辙。其实诸葛亮也没有忘记刘备的嘱托,也是考验过马谡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就曾经让马谡出主意,结果竟然和诸葛亮想的如出一辙,所以诸葛亮才认定了他。

我们再来说马谡失街亭这件事。马谡失街亭,表面是街亭守将马谡的责任,其实是诸葛亮大的战略错误,或者说谋虑不周。首先当然是他把宝压到了马谡身上,然后他的兵力分配也不科学,进攻不给力,防守也不用心,最终失了先机,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当时的蜀汉内部斗争很激烈,诸葛亮北伐就是违背了许多人的意愿,甚至可以考虑,诸葛亮是因为内患才北伐,想用北伐团结一下内部的敌对势力,毕竟“外患大于内忧”!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回去肯定要受到敌对派苛责的,无奈之举才斩了马谡,并自贬三级。

其实史书记载马谡的死也是有不同意见的,就连正史《三国志》也拿捏不准,所以都引用了。《马谡传》记载:马谡下狱物故。意思是马谡被下了大狱,然后病死狱中。《诸葛亮传》则说:斩谡以谢众人。《向朗传》则提到马谡逃走,向朗知情不报,被下了大狱。但其实综合一下,马谡被诸葛亮判了死罪是肯定的。他死在狱中,也是被关起来等候问斩而死。他逃走,可能被抓了回来。但是《三国演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其实是符合史实的。有本古籍《襄阳记》记载,马谡自知犯了大错,因为感恩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又不想在政治上牵连诸葛亮,所以请求以死谢罪!“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意思是丞相待我像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做父亲!当年舜帝为了激励大禹治水,不得已惩罚了鲧,希望我也这样行一次大义,才不辜负丞相啊!

由此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是马谡为求赎罪和减轻诸葛亮政治惩罚的自愿行为,是蜀汉版的“周瑜打黄盖”!而事后诸葛亮的安排也能看出这一点,马谡死后,诸葛亮待马谡的家眷如同己出!

觉得文章还凑合,记得点个赞转发关注一下猫书历史观,感谢品读~

搜索关注公号 猫书历史观(w u w e i x i a p i n g)有配图,随时看,更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相,蜀汉版的周瑜打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