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老师今天下午按惯例给前段时间的来访者做回访。
告诉我说,前段时间菏泽来找我做个案的那个孩子,最终还是没参加期末考试。
还说,孩子的爸爸妈妈姐姐三个人围着他做工作,就差把他绑到学校去了。
怎么做的工作?当然无非也就是说些学习有多重要,不学习会有多不好,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没有女孩子会喜欢你,连媳妇也不好找,别人会看不起,自己会没尊严,有了孩子也没好环境,孩子长大了又不如别人……
想想这一大堆严重的后果,就是一个成年人也绝望了,何况一个孩子?!
我记得孩子当初来找我的时候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些轻度焦虑而已,我也已经给孩子做了处理了,怎么会又恶化了呢?
我要了孩子他伯伯的电话。上次就是他伯伯和妈妈一起带孩子来的。
据说爸爸常年在外地,而家里兄弟姐妹几个就大伯嘹亮(我们这方言,就是有能力,有威望,做事让人信服)
所以什么事也都由大伯出面。
大伯告诉我,孩子的妈妈平时就特能唠叨,那天从我这儿做完个案回去的路上就又开始唠叨孩子了,两个小时的路程,一直唠叨到家。
我一听就火了,我当时和孩子的妈妈沟通了半个多小时,就是让她回到家里用心去感受孩子,用心去陪伴孩子。
孩子搞出这些事情来无非就是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内心极度没有安全感。
所以他要来测试爸爸妈妈到底是爱不爱他。
怎么测试?
挑战爸爸妈妈的极限,去做他们最害怕最担心的事情。
挑战的结果往往是爸爸妈妈表现出来的往往很积极,可孩子的心却感觉不到爸爸妈妈的爱。
所以孩子就不断的去测试,然后不断的失望,然后再测试,再失望…
由委屈到愤怒,由情绪焦虑到人格分裂,由内在冲突到内心麻木…
于是终于把一个鲜活的生命给逼到了另一个极端。
孩子把自己一个人锁在屋里不出来。
一家人慌了手脚,又把大伯请来。
大伯说话孩子还是能听进去的,因为大伯是个明白人,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
这样我想起来看过的一个笑话,说是过年了,叔叔阿姨们不要见了小朋友们就问考了多少分啊?有没有得奖状啊?等等,因为孩子们也没问你们领多少工资啊?开什么车?有几套房子了?…
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好办法。
以后孩子们先问自己的爸爸妈妈,什么学历啊?看人家谁谁的爸妈全是研究生。领多少工资啊?看人家谁的爸妈年薪20万。咱怎么不住别墅啊?看人家谁谁的爸爸买了大别墅…
好玩…
严格的说我们所做的比心理咨询的范畴要大得多。
因为我们是做的心智模式整合。
我们能找到创伤事件的根源,从根源上处理来访者的创伤,整合其内在资源。同时植入新的信念价值观。
让来访者不再为过去所牵绊,从而面向未来,面向更多的机遇和资源。
我们需要家长的全身心的投入。
因为所有的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足够的重视,对孩子无论怎样做都是没有效果的。
因为原生家庭的环境没改变,孩子又回到了以前的环境里,当然就又回到以前的状态里了。
就如一块贫瘠的土地,你无论换怎样的种子,也长不出健壮的苗来。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足够的重视呢,孩子哪怕有网瘾毒瘾乃至精神分裂,疗愈也是不成问题的。
就如那两位邻县和邻市的妈妈一样,每次都奔波那么远,就为了来听我一两个小时的沙龙,还要在这儿住一夜。
有的父母就是觉得问题都是孩子的,和自己没关系。我把孩子交给你,你给我治好就行了。
所以这样的就得连父母一块治。
不仅仅是这一代,可能还要牵扯到父母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因为所有的父母曾经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