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太阳还是一个冷漠的孩子,
最近这孩子忽然就转了性,好像一个荡妇,热辣的要命...
夏天,好像一口气就来了。
买这本书的起因是看了一个杜子建的演讲视频,好多年前的,
这位传销大师,喔,不对,是营销大师...
他慷慨激昂的演讲确实打动了我,顺便说下 ,那个视频里他推荐了三本书,
超级薄的《乌合之众》,
超级贵《影响力》
然后就是这本《引爆点》,
以书的大小包装性价比决定购买与否的,那种浅薄的人,
绝-对-不-是-我!
《引爆点》一共八个章节,讲了流行三法则,用了大概十几个案例。
三法则分别是:个别人物法则,附着力法则和环境因素法则。
而举一反三说了好多遍的案例,我记住的如下:
1,保罗·里维尔的骑马夜行
2,《芝麻街》和《蓝狗线索》
3,纽约地铁的成功治理
4,破窗理论
5,150法则
6,神学院的人格测试
7,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自杀潮
还有几个案例,好像是关于性病治理和扼制吸烟潮的 ,我一个读书笔记,不想写的像一本书 ~~
1,先说说这个骑马的吧,保罗这个人真是个狠角色,一个人就引爆了米国的独立战争,用作者的观点说,就是他一个人集成了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的角色,只有的他的骑马夜行传消息,人们才会深信不疑并发起行动,马尔科姆(就是这作者)还举了一个反例,就是那天晚上另一个起码夜行的人,同样是传消息,人们却没有理会.....所以说呀,人比人气死人,看清自己的斤两非常重要,我在这里反思自己并不是一个好推销员和内行,联系员的角色也不称职,有很多朋友,却只有“超感染力”这一项能影响到别人,也就是自己的情绪,可以清晰传达,这个是自己具备的,最恶心的 ,这他妈是双刃剑,我一旦有负面情绪,即便不说,对方都会察觉到......
2,说实话,作者举了这两个节目真心没有代入感,我又没在美国长大,他说大鸟啊,蓝狗啊,我都不知道是个毛,所以这个附着力法则我也没有太看懂,还好作者最后总结了一下:在适当情况下,总是存在一种简单的信息包装方法,是信息变得令人难忘方法,使信息变得令人难以抗拒。
3,这个故事最印象深刻,说的是逃票盛行,混乱不堪的纽约地铁,通过整治涂鸦和逃票这两个简单行为就搞定了几十年的大问题,从而对应了下面的那个破窗理论。
4,一幢大楼的玻璃窗被打破,如果没有维修的话,接下来会有更多的玻璃窗碎掉,甚至整栋楼都会给摧毁掉,可怕不,我早就知道一件事情如果不能越来越好的话,就只会越来越坏,但是“破窗理论”给了我一个更好的总结或者说,更可怕的...
5,150法则说的是一个团体超过150人就会出下问题,分崩离析,这个好像在之前在《人类简史》里读到过,(你们看,我读的书是不是很多?)而我也是小时候就懂得这个道理,人的交际圈子是一定的,有人进就一定有人出,有人近就一定有人远。
6,神学院的测试说明的道理就是,人的善行通常不是由日积月累的良好教育决定的, 而是由当时的情境,也就是环境因素法则,从而引申出人的 性格评定也不是那么准确的,好可怕.....
7,自杀潮这个...我觉得是很扯啦,但是又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一个榜样人物的自杀会给大家暗示“自杀是被许可的”,吓不吓人,吓不吓人,也就是说媒体的报告反而会成为唆使犯罪的诱因,那他么难道真相只有不被大众知道才是最好的选择?????
先写这么些吧,第一次写读书笔记这东西,没什么条理,感觉写得挺乱的,希望下一篇能好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