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2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关系 第一章

依恋与变化

治疗师的角色和母亲的角色相似,母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基地,让孩子能探索世界。

据Bowlby的说法,在这个世界,我们的生命,从摇篮到坟墓,都围绕着各种亲密的依恋展开。

我们对于依恋的姿态最主要是由生命初期的关系塑造而成,但我们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治疗的最佳状态就是提供一个让求助者能够自由的爱、去感受、去反思,能够为依恋关系提供成长的关系。

Bowlby最初意识到依恋是源自于进化的生物必要性:和照看者的依恋关系对于婴儿身体(躯体)和情绪的生存及发展都至关重要。由于依恋的需要,婴儿必须适应照看者,对于任何威胁到依恋纽带的行为,都会防御性(依恋策略)地将其排除出去。

Mary Ainsworth:在依恋关系中,非言语沟通的品质决定了婴儿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同样也决定了婴儿如何感知ta的感觉。

Mary Main:说明了这些由生物因素控制的非言语互动,在婴儿期可以保存为用来处理信息的心理表征和规则,它会对较大的儿童、青少年、成人阶段的思考、感受、记忆和行动自由产生较大的影响。

转化作用的关系:正如生命最初的依恋关系能让儿童得以发展一样,与治疗师建立的新的依恋关系最终能让患者发生变化。

这种关系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使患者能够冒险,去感受他认为不应该去感受的,去知道他认为不应该去知道的。治疗师帮助患者解构以前的依恋模式,还要帮助他们构建新的模式。

生命初期展现出来的依恋模式后来不仅影响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还影响了我们感受和思考的习惯。治疗师和患者的关系有潜力创造出新的情感调节、思考以及依恋的模式。治疗关系是一个发展的熔炉,在这个熔炉中,患者与自己对内在和外部现实的体验的关系,可以在根本上发生转化。

自我对于自身体验的姿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冷漠型心理状态:将体验产生的影响最小化、否认体验影响。

迷恋型心理状态:完全被体验生成的影响掌控

觉察性自我:

影响觉察性自我的四圈层:

最外层:外部现实,外部现实不仅包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以及我们参与创造的情境,还包括和我们一起卷入的人,后者可能是更重要的。

第二层:表征的世界,即对过往体验的心理模型。这些表征模型指引着我们,不停地塑造着我们对过去和当下的理解,同时打造了我们对未来的期待。

第三层:反思性自我。-元认知,对思考进行思考。包括内部工作模型,用来调节或者过滤我们对外部现实的体验。我们没有将表征的主观世界等同于外部现实的体验,也不否认外部现实对主观体验的影响。采用这样的一种姿态,我们能够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反思自己体验的意义。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获得内部自由的重要方法。

第四层:觉察性自我;觉察性自我可以同时既是一个安全自我,又是彻底的无(个人的)我,仅是觉知而已。觉察性体验的常规练习带来的好处——身体的和情感的自我调节、他人调谐的沟通、领悟、共情。觉察能够产生跟童年的安全依恋相似的结果,这两者都能促成同样珍贵的心理资源,即内化的安全基地。

觉察性姿态作用:

第一,觉察性姿态培养我们能够稳定地临在当下的体验。没有记忆、欲望或者认识的状态,植根于此时此刻,临在当下。觉察和关注当下的姿态,促进留在身体内在和觉察身体的体验。

 第二:觉察和关注当下的姿态,促进留在身体内在和觉察身体的体验。我们通过觉察可以对自身躯体反应调谐,扩大了某些信号,从而使我们能与患者内心状态的非言语表达相协调。因此,觉察不仅可以帮助治疗师增强准确的共情,还可能提高我们与患者的联接能力,联接他们没有用语言说出来的,并且有可能解离的体验。

 第三,觉察类似于依恋中的安全心理状态,有助于接纳态度的形成。对于体验保持非防御的开放及接受,能够帮助我们留出空间,容纳所有的感受、想法和欲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22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关系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