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多久才算是家》II 何以为家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读了刘亮程的散文《住多久才算是家》,他忧伤孤独的文字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现在很少能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丰富的文字了,我不禁问自己,住多久才算是家呢?

《住多久才算是家》这篇文字选自他的作品集《一个人的村庄》,这篇文章的开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因为他和我以往的想法截然不同,我有点无法理解作者的这种生活状态。

我喜欢在一个地方长久地生活下去——具体点说,是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如果这间房子结实,我就不挪窝地住一辈子。一辈子进一扇门,睡一张床,在一个屋顶下御寒和纳凉。

而我一直以为,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固守在一个地方生活,那该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啊!

我好像一直没有觉得家是很重要的,年轻的时候总是向往没有亲历过的生活,我想去远方,我想浪迹天涯,那时候特别喜欢跟朋友们说一句话,“我不喜欢在一个地方做长久地停留”,自以为自己是个很浪漫很洒脱的人。

那颗年轻躁动的心永远在远方,只是那时候不明白,我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往前冲,只是因为父母在,家永远在那里安静的等着我。

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在外打拼的我,即使工作繁忙、朋友欢聚一堂,但面对渐行渐远的过去,在车水马龙的都市街上,穿梭的人群里,依然会时常感到内心孤独。

也许从我们这辈人开始,已经很多人都不了解作者笔下的乡村了,那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的生活。城市的霓虹灯,酒桌上的推杯换盏才是我们的日常。农业文明的没落是悄无声息的,就像散落在地上寂静的尘埃。

然而,在作者的笔下,没落的乡村里生命的遗迹依然是鲜活的,那些牛,那些狗,因为它们有着灿烂的生活气息,而且这种气息是浑厚的,也是生机勃勃的。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会因乡村里的故事而感动得泪流满面。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再回头可能会发现,其实已经读不懂很多过往了。

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

我想这段文字也透露出作者曾经和我们很多人一样,向往过外面的世界,只是作者在叩问生命意义的时候,在乡村生活中的各种细碎无常里,体味出了生命的真挚和美好。在这个被现代化充斥着的社会里,人们总是躁动的一塌糊涂。只有家乡这片土地质朴静美,简单纯真,才能抚平我们焦躁不安的心。

可能在家里的人都想要出去,奔波在家外的人却想要回来。年轻的时候,谁都向往外面的生活,想挣脱父母,想挣脱家的牵绊。直到漂泊多年后突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似乎已经忘掉了很多东西,忘掉了很多应该记住的东西,忽略了很多一直都在滋养我们的事情,这些都在我们一直思念却回不去的故乡。

家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疲倦时的充电站,风暴来时的避风港,更是我们人生路口的驿站,是一家人心灵的归宿地。家不关繁华或是简陋,也不关在这个房子里到底住了多久。仅仅只因为那个地方,那个地方的那些人,那些人的那些情,而让这个地方成为我们永远的牵挂。

想明白这些,我也算读懂了《住多久才算家》,作家通过时间的形象化与自己内心的节奏的统一,来完成在村庄这么多年内心精神价值的构建。天空、大地,仿佛回到的过去,回到了没有时间的时光之中,从而让我们在阅读中回到了自身灵魂的皈依,体会到了心目中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你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尽管这房子低矮陈旧,清贫如洗,但堆满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黄金般珍贵的生活情节,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拥共享,别人是无法看到的。走进这间房子,你就会马上意识到:到家了

在一个地方住多久才算是家?这应该就是作者的回答,我们的家是永远与我们的灵魂同步的,和家人一起共担幸福和悲伤,不关乎住多久,关乎的是这里有没有爱和思恋。

我时常看到一些老人,在晴朗的天气里,背着手,在村外的田野里转悠。他们不仅仅是看庄稼的长势,也在瞅一块墓地。他们都是些幸福的人,在一个村庄的一间房子里,生活到老,知道自己快死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择一块墓地。

这是一段洗净铅华的又有一种厚重而苍凉的文字,也反映了现如今留守在农村老人的状态。近几年我时常听到老家有这样的传闻:谁家的老母亲生病了,不愿意跟儿女到城里治病,怕自己客死异乡,又怕孩子们跑来跑去耽误时间,趁过年大家都回老家后喝农药死了。谁家的父亲不小心摔了一跤,瘫痪在床,怕拖累儿女也想法子自寻短见。

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就会感叹朴素的农村父母不一样的爱子方式。也许他们想只有把自己埋在这片土地,这里才永远是远行孩子的根,他们可以回望的永远的故乡。

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12岁的赞恩,在一个摇摇欲坠的混凝土高层建筑中长大,为了养活自己和妹妹,他拖着比自己个子还高的车到处奔波,赞恩把父母告上了法庭,并且希望所有不能照顾好自己孩子的父母,都不要拥有孩子。

可是在战乱中很多这样的家庭流离失所,别说让孩子接受教育和应有的社会保障,这些父母自己有些连食物也没有吃的,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局里,不能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不懂如何去爱。他们这样的人如何会有一个安稳的家。

何以为家?一个人心中的家,并不仅仅是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长年累月在这间房子里度过的生活。我们曾经十分期盼外面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明白,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只有家能赐予我们的平平淡淡、实实在在的简单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住多久才算是家》II 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