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微言轻,智者生前不受待见

不少智者博览群书,又深入市井,接近底层,博闻强识。他们对人性具有深刻的洞察,对世态的分析评判相对公正,对世界的本源具有独到的探索,对事物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抱有真知灼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很少思维的惯性,不会因循守旧。但是这些智者他们生前,却往往不太受到时代的待见。

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为智者既不会讨好权贵,也不愿迁就庸众,他们不想因此丧失和扭曲自我,并且拉低自己的智商。二是他们不屑于在人际关系上,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三是作为智者,他们对人对事习惯于探根究本,会有与众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和意见往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曲高和寡,具有穿越时代的光亮。如此就使一般人的智商相形见拙,不经意中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四是智者具有远见卓识,既然称之为远见卓识,就不可能是急功近利,无法给大众带来立竿见影的当前利益和效果。五是智者大多勇于直面人生的苦难。他们积极进取,敢于揭示人性的弱点,善于发现并指出世事的实质和真相。他们思考的内容相对复杂,这样容易和庸众身上思维懒惰、目光短浅、坐井观天、自我陶醉、媚俗从众、不思进取和害怕变革的惯性发生冲突,并且使他们倍感压力。六是在同智者的对比下,普通人会因自己的无能而自卑,因自己的落后而感到失败,于是心生嫉妒。越是自卑嫉妒就越是需要用虚伪的自尊来弥补,就越是排斥自己的对比物。尼采说:‘’特立独行的人总是令人反感,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方式使周围的人感到自卑‘’。七是某些无名的智者无权无势,埋没于市井,又不会扯起虎皮作大旗,于是人微言轻。八是有些大隐于市井的智者,由于他们不拘一格的创新和发现,挑战了部分知识渊博的学术权威苦心经营多年的理论体系,动了他们的奶酪,憾动了他们的学霸地位。出于上述原因,智者受人待见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那么世界上是否有受人待见的智者呢?当然是有的,并且其中还有很多是生前曾经的无名智者。很多生前不受人待见的智者,随着他们的离世,消除了众人的嫉妒心理,减轻了普通人和某些权威感受到的压力。他们身前的特立独行也得到了谅解和理解,有些甚至成为美谈。另外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人群中一些同样有着智慧和远见、并且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胸襟开阔、从善如流的人,包括一些求真务实的学术权威,会重新发掘出智者们生前的真知灼见,向人们推介。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改进民众的福利。而且那些一朝成名的无名智者,常常会享受到被追捧上天的待遇。因为大众更喜欢用造神的方式,来拉开智者和自己的距离。这样就能说明自己还算不上平庸,个人可怜的自尊也得到了保护。在功利之徒们眼中,人比不过神,属于再正常不过,人输给神更是一种难得的殊荣。但是人比不过人,则是个人一生失败的象征。

历史上,智者生前不受人待见的事例很多,比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屈原,因为忧国忧民,勤于进谏被宫庭排斥,最后因楚国被灭而投江自尽。春秋末期的孔子,他生前风尘仆仆、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在一般人眼中尤如丧家之犬。但是当他死后,却被平庸的统治者吹捧到神的地位,把他的思想无限拔高为统治所用。又比如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说过名言“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的苏格拉底,被雅典平民的民主法庭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判处死刑,为了维护民法的权威,苏格拉底放弃逃生机会,并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将活着。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然后接过酒杯甘愿饮下毒鸠。近代德国的叔本华, 他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赢得的知己廖廖无几。他在柏林大学当“额外讲师”时,曾故意选择和学霸黑格尔在同一时间授课,结果黑格尔的讲坛门庭若市,他的课堂门可罗雀。但在他离世前几年,学说突然受到众人的追捧。直到那时,崇拜和荣誉才纷至沓来,最终被公认为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开拓和奠基人之一。出生在他之后的尼采,更是因为他的思想离经叛道而无人理解,最后因不容于市井而发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写出了《天体运行论》,但当时因为害怕教会的反对和迫害不敢公开出版。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科学实验的先驱者伽利略,因为研究和宣传日心说被罗马宗教法庭传讯,结果被迫放弃日心说,在软禁下度过余生。直到1741年伽利略被正式平反。

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今天,诸如此类的事例比比皆是,已经成为重复了又重复的老生常谈。但是大惊小怪也没有必要,因为这是人的劣根性使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微言轻,智者生前不受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