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

第一板块  教学解读

切莫“越教越不会说” 021—024页

摘要:把话说完美,就就是“好好说话”了吗?如何激活学生思维,主动应对,涉及教材篇目: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

摘录:在备课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商量》时,发现特别有意思的问题:教学之前,小孩还知道怎么说话,如何商量;教学后,小孩变得不懂如何说话,当然不会商量。“越教越不会说”,你能相信是教学的“效果”么?

教材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小孩儿当值日生时恰逢生日,他需要和同伴商量,让自己“提早一点时间离开”。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交际任务,预计在课堂上组织小朋友商量,几乎毫不费力就完成,且能得到让人满意的效果。小孩很天真,很善良,商量进行的相当干脆。当主角刚一询问:我要过生日,想先走一步,可以吗?另外一个小孩想都不想,说到:好的。主角说“谢谢”。对方回答“不用谢”,一分钟不到,商量就结束了,教学也结束了。换人再商量,结果完全一样。

这样顺利,为什么说“越教越不会说”呢?问题关键就在于实施“教”后,小孩学的“不好好说话”了。问题就在些温和、流畅的话语中,口语交际教学呈现两个不良的倾向。

第一,原本应该教“口语”,如今成了教“礼貌用语”。几乎每一个案例中,只要是涉及口语交际,老师都要不断重复提醒小孩用上“请” “您” “谢谢”……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原本就非常熟悉的同学变得异常客气,一派祥和。想一想,这样的客气,在现实的口语交际中,特别是在熟人的语境中,存在吗?不觉得古怪吗?过犹不及造成的教学失效,让原本自然真实的口语交际变得不自然,不真实。

其次,“交际”有可能是三番四次的交锋,但教学中却都是“一帆风顺”。组织儿童进行口语交际,无论“教” 与“学”都没有遇到障碍,你一言我一语进行的相当顺利。

口语交际落入这两个俗套中后,不存在执教的意义,而且出现教学返效,“越教越不会说”。

基于以上教学反思,我对《商量》一课的设计进行了调整。

第一个调整:明确交际中的“身份”。

我让小孩明确在商量中,“自己”与“他人”在话语情境中的身份,包括在班级中的职务、性格特点、自己与他人的相处等。有了身份才有语境,也才有交际的可能,说出来的“话”才是交际场中的,具有实际交际功能的语言。否则,口语交际教学就成了纯粹的“说漂亮话练习”。

第二个调整:编排交际中的“状况”。

我们预设了几种交际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对学情做了充分的预估。我让小孩明白:和对方商量时未必都会成功。商量,其实就是隐喻着“一切都有可能”。如果有十全的把握,那就是“告知”了。教学中,我特地制造了问题,让小孩遭遇商量“失败”的情况。当小孩“无法商量”时,他们开始思考如何继续商量,尝试开辟另外的交际路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才真正触及交际能力,教学效果也才从此产生。

总之,在教学时要让小孩明确“我是谁” “我和谁交际” “交际为的是什么”,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教学设计的纲要。同时,做好应对失败,处理危机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不断激活思维,以更加主动应对的状态参与口语交际,切实提升交际能力,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感悟: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时,就有过这样的体会。让学生自己读,看,体会,交际,学生还会。自己一教,学生反而不会,甚至还出现了听不懂的态势,于是,自己反复的说教,让学生练习,学生变得不敢说,害怕说的心理,一节课下来,学生糊里糊涂,反而很高兴,一节课终于上完了,他才不去管自己学没学会。我呢?累的不行,还埋怨学生,不认真听,不动脑思考。反观教学效果,当然不成功,下节课继续。读了这篇文章,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可笑,像个“小丑”一样的存在。学生是多么的“善良”,明明听不懂,还努力配合,我还批评学生。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好好理解口语交际的意思。口语交际一定要生活化,是学生真实存在的生活。“教”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应变,从容应对。学会思考,学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是学与他人交际中自己的仪表、仪态,声音大小等。应该是“越教越会说” “越教越想说”而不是“越教越不会说”。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阅读:何捷:《一篇一篇解读统编》一、二年级卷(小要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