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
01
上周末,在某家甜品店里看到这么一幕。
一位妈妈和女儿坐在小圆桌边,妈妈让女儿自己看餐牌,而她自己则是从包里掏出手机,看得入神。
女儿高兴地指着一款甜品跟妈妈说:“我要这个!”
结果,妈妈好像没有听清女儿说什么,她没有回应。
女儿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过了一会才又说了一遍:“妈妈,我想吃这个。”
这次妈妈应该是听到了,但她只是“哦”了声,注意力仍在手机上。
女儿忽然就爆发了,大喊着:“我不吃了!”
这下子,总算把妈妈给“惊醒”了,她当场就是一句:“你又闹什么?”
被凶了的女儿“哇”地哭出来,妈妈也生气了,直接把孩子扯出了甜品店。
看着这对母女的相处,我非常心疼那个女孩。
妈妈没有察觉到,女儿“闹”的原因,源自于她对女儿的忽视。
其实,女儿只是想得到她的回应,仅此而已。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特别是孩子。
然而许多时候,父母只看到孩子叛逆、不听话、搞事等行为,却并未真正看见孩子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渴求。
02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
“等一下”、“我在忙”、“别烦我”、“自己玩去”......
忙碌的时候,不顺心的时候,生气的时候,这些话语,都是我们最常对孩子说的。
心理学有一个词叫“存在性焦虑”,是指当孩子无论说什么做什么,父母都是一种冷漠和敷衍的态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没有存在感的,是不被爱的。
一次两次或许没关系,但次数多了,那种被无视、被遗弃的感觉,足以摧毁一个孩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经常被父母忽视是一种什么体验?
有一位答主说:
这种感觉太熟悉,因为从小一直感受,每次回想起来都不寒而栗,就像是有一把很钝的刀,在身上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是痛感很真实。
她回忆说:妈妈每次情绪不好的时候,就会自动切换到无视她的状态。
跟她说话,不理;给她买东西,不要;向她献殷勤,直接走掉......
久而久之,她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并且伴随着思想极端、爱钻牛角尖、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害怕犯错、懦弱等很负面的性格。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曾经对1511名儿童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发现:
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大暴力行为中,“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也许孩子无法理解父母的表现,但父母的漠视会让孩子觉得:原来,我并不那么重要。
这种“冷暴力”,比打骂孩子更可怕,它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有可能是一辈子的。
因此,陪伴孩子的时候,请尽量以下三个雷区:
03
1.陪孩子的时候
人在心不在,看手机、做报表……但对孩子敷衍了事。
许多家长表面与孩子一起玩耍,陪伴孩子,其实心不在焉,以为自己在孩子身边就是“陪孩子”。
其实比起没有陪伴,这种状态,孩子会更加受伤。
要陪孩子,就不要做其他事情,及时回应孩子。
比如在某期《爸爸去哪儿》中,节目组让爸爸和孩子独处,刘烨只顾玩手机,诺一做什么都不管,这就不是真的陪伴。
真实的陪伴应该像是夏克立一样,跟夏天友好地交流,有说有笑的。
陪孩子其实没有那么难,当我们蹲下来,以温和平等的态度,去听孩子的心声,肯定其情绪。
孩子获得了足够的关注和安全感,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当孩子做错事时
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事,跟爸爸妈妈道歉,却被拒绝或没有回应。
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父母还在气孩子,怒气没有消,或是控制不住情绪,或是故意拒绝回应孩子,以示惩罚。
可是,这会让孩子感到恐慌、不知所措,乃至留下阴影。
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错误,你很生他的气,可以跟孩子说:
“爸爸妈妈现在很生气,因为你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希望冷静一下,你也反思一下自己错在哪里。”
而如果孩子道歉了,父母应及时给予正面的回应:“道歉和勇于承担责任是很棒的。”以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积极的引导。
3.忽略孩子
真的很忙,但孩子不停地呼叫,于是故意装作不在。
如果真的很忙,也请你做出及时回应:“爸爸妈妈现在很忙,有什么事情你先记下来,等我们忙完了再去找你”获得孩子的理解。
请注意,回应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真情实感,正视孩子的眼睛,做出承诺后,一定要遵守。
那个看似天真活泼的孩子,其实最怕我们不理他。
龙应台说过,做家长是有“有效期”的。
请放下手机,多陪陪孩子。
你有无数时间可以陪手机,但陪孩子就只有那么几年,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请不要漠视他。
共勉。
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