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学道德经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xiá zhé);善数(shǔ),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解】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行走的痕迹;擅长于言谈的人,在说的时候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人,在做算术的时候不必借助计算工具;善于守护门户的人,不用门闩也不会让他人轻易打开门户;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打结,别人也很难解开。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人尽其才,在圣人眼里没有无用之人;圣人也总是善于物尽其用,所以在他眼中没有无用之物。这是一种承载的大智慧,也是一种深藏不露的智慧。 因此,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之人的老师,而不善之人可以帮助善人自我反省。常人如果不把那些善人当作自己的老师,也不借鉴那些不善的人的经验、教训,即使本人非常聪慧,也会变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所在。 这一章主要在讲什么是袭明,即“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故大制不割。

【注解】了解强盛的道理,却能安然处于柔弱的位置,做天下的溪谷,容纳万物;做天下的溪谷,自身就能具备常理与正德,归回婴儿般纯洁的状态。 懂得清明的德行,(却能安然处于幽暗的地方,做天下的榜样,如此就能保持美德而没有过失,回归宇宙的原始状态。深知荣耀的道理,)却能安然地处于卑下的地位,做天下的深谷;做天下的深谷,就能修缮常理与德行,返璞归真。 质朴的状态分散后往往能聚合成具体的事物,有“道”的人依据这一原则沿用质朴,就能超越群伦。因此,完善的政治也是不可损害和分割的。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领导之道。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léi),或载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注解】想把天下治理好,却使用强硬的手段,我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天下可以看作是一种神圣的“物”,不能够使用强制的手段去改变它。如果企图强行改变它,必然会失败;如果企图强行控制它,必然会失去。因此圣人从不妄自作为,也就不会轻易失败;统治者从不强行控制或者把持着什么,也因此不会失去什么。 天下万物,有的会向前运行,有的会向后倒退;有的行动缓慢,有的行动急进;有的强壮,有的羸弱;有的安然生存,有的濒临危险。因此,圣人一定要摆脱“走极端”“奢侈”“过度”等思维和行为习惯。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hào)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解】用“道”辅佐君王的人,不会依靠军队去强行征服天下。征服天下这件事情总是反复为征服者们带来应有的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总是布满荆棘。军队征战完毕,也总会有令世人难以生存的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达到胜利的结果罢了,不敢凭借自己的武力称霸。胜利之后不要自负,同样不要炫耀,更不要骄傲自满,胜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胜利后就不要再恃强凌弱了。 每一件事物发展到强盛的时候就开始转向衰老,这就是没有遵循“道”,不遵循“道”就很容易提前走向消亡。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注解】“道”一直没有名字和形状,但它一直处于一种质朴的状态。它虽然隐微不可见,但这个世间没有什么人能够使它臣服。如果侯王能够懂得并遵守“道”,那么世间万物都会臣服在他的脚下。 天地阴阳交合的时候,就会降下甘露,没有谁能够命令它,但是它会自然而均匀。 万物生长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名字,既然名称已经有了,也就知道彼此之间的界线,知道界线后不去逾越也就不会出现危险了,就像“道”与天下的关系如同大海与山川谷壑的关系一样。

这一章主要讲解”为人“,其中重点讲解了守边界的重要性。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yuè)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jiàn),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注解】执守大道,天下万物都会来归附。归附之后而不互相伤害,就会和平、安定。 好听的音乐和美味的食物,能够留住过往的客人。而口中讲述的“道”,似乎是那样淡而无味,想看看它又看不到,想听听它的声音也听不到,但使用它的时候是用之不尽的。 这里主要讲解的是道的意义和价值。道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恰恰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淡而无穷,这正是万物所体现的“道”的意义。

【原文】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解】想使它(人或事物)收敛,必定暂且使它扩张;要想使它弱小,必定暂且使它强大;要想废除它,必定暂且使它兴盛;要想夺取它拥有的什么东西,必定暂且给予它某些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微妙、明通”的道理。 柔弱能战胜刚强。 鱼儿不能离开它生活的深潭,国家也不能轻易地把赏罚的策略和权谋拿出来炫耀。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注解】“道”总是顺应自然,不会妄为,所以才能够无所不为。 如果侯王能够遵循“道”的原则,世间万物就可以自己孕育、生长、变化。如果万物自己生长、变化后产生了自私的欲望,我将用“道”的质朴去震慑它。用“道”的质朴震慑它后,它就不会产生自私的欲望了。一旦没有欲望,它将变得宁静,这样整个天下也就会安定了。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解】循环,是“道”的运动方式;柔弱,是“道”所起作用的特征。  天下万物都从“有”中孕育而来,而“有”从“无”中产生。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解】资质上乘的人听了“道”之后,就去努力实践;资质普通的人听了“道”之后,或者记得或者遗忘;资质较差的人听了“道”之后,就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理解不了的人嘲笑,就不足以称为“道”了。 所以,立言的人曾这样说: 光明的“道”好像幽暗不明,前进的“道”好像在后退,平坦的“道”好像是坎坷的。 崇高就如同低谷,广博就如同缺少,刚健就如同懒惰,质朴就如同污秽。 洁白反而类似于污黑,方正好像没有棱角,最宝贵的器皿总是最后才完全成型。 最大的声音是悄然无声,最大的物象是没有形状,而大的道路则一直幽隐难见。 只有“道”,善于帮助一切,成就万物。 所有的比喻都是为了描述“道”,“道”究竟是什么样子?总之,一定不会是表面的样子,因为它玄妙异常。只有资质较差的人才只看表面,而虚假的表面往往与真实的内在大相径庭,所以那些看不清“道”的人才会认为“道”也就是那么回事,甚至非常可笑。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wù),唯孤、寡、不穀(gǔ),而王公以为称(chēng)。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jiào),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解】整个“道”可以姑且看作“一”,“道”产生阴阳,阴阳互相交融又产生和谐之气,最后阳气、阴气、和气三者互相作用,产生了万物。 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互相冲融产生和气。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沦为“孤、寡、不穀”,但是侯王们又经常以此自称。所以,很多时候世间万物是看似受损其实受益,或者看似受益其实是受损。别人教我的道理,我也用来教导他人。蛮横霸道的人难以得到善终,我将这句话当作施教的主导思想。)

这一篇主要讲解的是“为人”,重点讲述了几点:1.“万物负阴而抱阳”,指任何事物有两面,也就是“一生二”中的“二”。“冲气以为和”,指的是“二生三”中的“三”。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句话指的事易经中的损卦和益卦。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注解】天下间最为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间最为坚硬的事物上自由驰骋。无形的事物可以穿透毫无缝隙的东西。我从其中领略到,无所作为必然是有益的。 不用言语的教化,以及无所作为的好处,天下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到。 这一章讲解的是领导力中的“无为”,其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指对待一个特别刚强的人,可以选择以柔克刚。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解】名声和身体哪一个更亲近一些?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应该看重?得到与失去哪一个对自己更有害处? 过分地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必然会有过量的消耗,过多地收藏财物也必定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所以,懂得满足则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才是长久生存的道理所在。 简单而言,一个人要懂得对自己来说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不要去追求浮华的事物,更不要做一些过分的事情。要懂得止步,才会走得更远。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赢若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注解】最美好的东西往往会有残缺,但它的作用不会因为这点残缺而衰竭。 最充盈的事物好像很空虚,但它的作用反而是无穷无尽的。 最直的事物貌似弯曲,最精巧的东西反而显得有点拙劣,最善于辩论的人似乎有些不善言辞,最大的盈利似乎亏损了什么。心底的躁动比寒冷更有杀伤力,而安静却具有生发万物的能量。清静无为的统治思维和做法往往可以成为天下的领导者。 这一章主要讲解的是领导力。这里重点讲解了几点:

1.“大成若缺”的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学习的价值,学习能够让你大成若缺。此外,大成若缺是循环往复的过程。当你遇到一处残缺,你会不断弥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类似于第四十章中提到的“反者,道之动它。”

2.“大直若屈”与第二十二章的“曲则全,枉则直”类似。

3.“大巧若拙”可以类比第二十章老子描述自己是“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这句话。

4.“大辩若讷”指一般擅长言谈的人不靠争辩来解决问题,类似于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学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