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述而第七·善意的违心好话既是直也是礼

      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笔者王升请你多多指教。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走后,陈司败对门口的巫马期作揖让他进来,说道:我听说君子不结党,难道君子也结党吗?鲁昭公娶了吴国的女子,属于同姓,称她为吴孟子。鲁昭公知礼,谁不知礼?巫马期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很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都会知道并且指出。】

陈司败是陈国的司寇,也有人说陈司败就是个人名,不是官名,具体尚未可知,也就不深究了。昭公就是鲁昭公,名裯,鲁襄公的庶子,继位于襄公。巫马期是孔子的学生巫马施,字子期,少孔子三十岁。鲁国是周公之后,姓姬,吴国是泰伯之后,也姓姬。在春秋时期,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出生国名加上姓氏,所以鲁昭公娶的这位女子应该称作为吴姬,但称之为吴孟子说明鲁昭公知道不合适,夫人字孟子,就换了个叫法。陈司败正好抓住这个事来说明鲁昭公不知礼,顺便还批评了孔子,因为孔子自己倡导“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孔子替鲁昭公说好话就是往自己国君脸上贴金,在陈司败看来认同不好的行为就是结党,但是陈司败顾及外交礼仪,没有当面挑破孔子,而是礼貌的作揖之后,对其弟子说出个人观点。可能当天刚好巫马期跟在身边侍奉孔子,听完陈司败所说也毫无隐瞒的告诉了老师,孔子不狡辩欣然接受,如此一来,三个人的言行举止在看似对立的状况中却又都显示了真善美,有批评,不隐瞒,有担当。

      同姓不婚是周朝的礼法,鲁昭公违背了礼法,孔子却还替他说好话,我们可能也会疑惑孔子为何这般呢?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这件事用“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来解释算得上恰到好处,孔子肯定知道鲁昭公的行为不合乎礼,但臣子批评国君,尤其是在外人面前,不也是不知礼吗?所以孔子选择了担当,既不事后解释也不过多评价,外人讲是言论自由,但我还真得维护自己的国君,不仅体现了孔子的高明,还不失礼貌。

      儒家有厚薄之分的思想,对待外人和自己人,做到完全一碗水端平很难,如果非要“公正”,就过于直,显得太刚。孔子说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父亲做错事,孩子不能直接跳出来写声明撇清关系,应该和父亲站在一起,既是相互扶持,也能更好的想出解决、补救办法,因为人心是肉长的,无情便是不孝。最后我不禁感叹,孔子善意的违心好话也能指引我们为人处世,能让我们活得活泼轻松,不做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述而第七·善意的违心好话既是直也是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