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劳动的孩子最可爱

        谈到孩子参加劳动这个话题,几乎所有家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不用你管。”家长不重视孩子参加劳动,加上学生课业负担的繁重,多数学生没有参加过一些劳动锻炼,长此以往,肯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学生从上大学开始就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大学生不会套被套、不会洗衣服、衣服脏了要邮寄到家里,爸爸妈妈洗好了再寄过去。或者花钱交给洗衣店去洗。不会打扫卫生,宿舍里一片狼藉。生活环境、生活质量不值得一提。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著作《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出“劳动是道德之源,是道德素养的本源,是精神素养的基础”。我觉得不论做家务也好,参加社会实践也好,都是对孩子最好的锻炼。


        今天我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女儿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有哪些帮助。

        2012年的一个冬天因工作需要,我聘请了一位在读研究生,让她在晚上或周末帮我做一些教辅工作。我和她共事只有短短几个月,便发现了她身上的一些优秀品质:如工作认真、踏实、卖力、综合能力很强,她不仅会辅导学生的各科作业,英语课上得非常好,还会组织各种班级活动。我记得2013年的元旦晚会就是她帮我精心策划的,她的策划方案非常完美,晚会搞得非常成功。所有这些都得益于她在上高中和大学期间经常参加的各种劳动实践。他们家里姊妹三个,她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那时都在上高中,妈妈没有工作,爸爸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家五口人,经济压力很大,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她不得不在业余时间打工,以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她在超市做过促销员、带过家教、参加过大学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从她身上我深刻体会到了劳动教育对一个学生成长的种种好处。

        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究竟有哪些好处?


        1.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懂得感恩。不论走到农田里,还是漫步到干净的大街上,或者坐在整洁优雅的酒店或自己家里里就餐,我们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受到自己所居住的整洁美丽的生活环境是由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换来的,我们吃到的食物是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忙碌所获得的,家里的卫生是妈妈的辛苦劳动取得的……感恩各行各业每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给我们带来了优美干净的居住环境和营养丰富的各种食物。

        2.能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最深的体会是:上中学时的每年暑假我都和父母一起下地去干农活,夏季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麦子抽穗的时候,也是农忙的时候,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在田地里薅草,跟着父母把田地里的杂草一根一根地拔出来,从早干到晚,不论天气多么炎热,我们都坚持在烈日下劳动,大滴的汗水 顺着脸颊流到了田地;偶尔下雨了,不能下地时才能休息一天或者半天。只要能下地的时候,我们都去地里干活。在烈日下干活,真正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实感受。每一粒麦子、豆子、每一个洋芋、每一瓣大蒜都来自于农人辛辛苦苦的劳动,所有食物都来之不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养成了吃饭不挑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花钱也比较节俭,不随便乱花一分钱。家长给孩子经常讲:要节俭,不要浪费食物,但是孩子根本没有听进去,也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切身的体会,他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节俭?他对勤俭节约这句话的理解是肤浅的、模糊的、抽象的。你跟他说一万遍都是没有任何效果的。与其苦苦说教,不如让他参加一次户外劳动,让他亲自去体验一下烈日下在农田里干活,或者在工地上搬砖头的滋味。那么以后你再也不用多说,孩子自己会明白勤俭节约的道理。

      3.经常参加劳动的学生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比较强,进入社会之后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容易找到工作,而且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单位的优秀员工。就像上文我提到那位同事,她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员工。每个人的实践能力都是在劳动中培养起来的,在劳动实践中,他能自己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我记得一天我给我女儿(她当时上高二)买了一盒蛋糕,蛋糕盒子包装的比较严实,不是一撕一拉就能掏出食品的那种盒子,需要想办法才能把它打开。那天女儿把蛋糕盒拿到手里,想把它打开,但是花了四五分钟都没有成功,我说:“我帮你弄。”她立刻反驳我:“你今天帮我弄开了,明天我上大学了,你也帮我弄吗?”是呀,我们舍不得用孩子,那么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盒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打开,然后靠她自己的能力拿到她要吃的食物,一件小事就考验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经常参加劳动的孩子,责任心比较强。让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好、把自己学习用品放整齐、每周负责给家里的花浇水一次、每天放学后帮妈妈烧开水、自己动手洗衣服……孩子慢慢就有了为家人、为自己负责的习惯。小事上忠心负责的人,才能在进一步较大的事情上忠心和负责。首席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一个孩子如果没有做过家务劳动,培养责任心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承担家务劳动是最基本的责任,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孩子承担家务劳动既可以理解父母的辛苦,又可以增长生活智力,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意义重大。”

        女儿今年22岁了,我今天还记得她八九岁那年第一次切洋芋片的情形。那是一个周末,我因上课比较忙,女儿提前把洋芋片切好了,等我下班回家后炒菜,当时每块洋芋片厚度足足有一厘米,长度也有五厘米左右,非常厚,也非常大。而且有大有小,很不均匀。我没有批评指责她,反而鼓励了她:“没关系,下次你就能切好了。”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月后她切的洋芋片已经非常均匀了。每周末做米饭、洗菜和切菜、洗碗都是她自己的职责。一个小孩子,如果家长舍不得用他,这个不让干,那个不让摸,孩子就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他的责任心从何而来?


        2014年3月,日本一本名为《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书成为畅销书:福冈一位叫千惠的妈妈在女儿阿花9个月大的时候,婚前被治愈的癌症复发了,医生说她最多还能活4年。千惠怎么用剩余的生命去爱女儿呢?多做些好吃的给孩子?给孩子多备些衣物?或是攒下一大笔钱?千惠却认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


  于是,她决定教阿花做饭、洗衣。阿花两岁的时候开始学习洗袜子;3岁生日时千惠送她一台手动榨汁机;4岁生日时收到的礼物是围裙和刀具,生日的第二天,阿花就踩着凳子在料理台上学切土豆;5岁生日前,阿花学会煮松软的糙米饭、制作漂亮的寿司,她还第一次做了一大坛子大酱。一直陪伴女儿的千惠,总是在一旁微笑鼓励,“不发言,不帮忙。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我都要让她自己来,让她独立思考和体会”。


  阿花5岁生日后没多久,千惠就安详地去世了。当别的孩子还在吃糖撒娇玩耍的时候,阿花却忙碌起来,每天早上6点就要准备早餐、喂狗、做酱汤、弹钢琴、去幼儿园;下午回家后,她还要晒衣服、叠衣服、刷澡盆;晚上如果爸爸加班晚归,阿花还会做好爱心晚饭……千惠的爱是智慧的,是为孩子一生着想的。阿花也是幸福的。阿花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还被拍成了电影《阿花的味噌汤》。她是“自立儿童”的典型代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劳动乃立身之本,也是发展之路。忽视劳动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并且孕育着危机。              ——孙云晓

       

      从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锻炼,去劳动,孩子就有了生存的本领,有了抗风险的能力,当他远走高飞时,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劳动的孩子最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