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1,“四化”实现由内而外
细化“闪光点”。内向的孩子尤其需要表扬,但大张旗鼓的表扬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落到细节的表扬。因为他们关注细节,所以他们特别希望你能看到其漂亮的细节。教师应“投其所好”,巧妙地表扬,聚焦“闪光点”。
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些,高标准会让他们难以感受到被认可,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软化“声色度”。愤怒的态度,高声厉气的语调,会让内向的孩子感觉到是在挨批评, 心思细腻的他们捕捉到的信息是“他不喜欢我”“他讨厌我”,于是立即封闭自己,越来越疏远你。
强化“安全感”。教师主动、耐心地关照他们、走近他们,多花时间在他们身上,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知道自己很棒。他们在获得安全感后,便会更加大胆地做事,更愿意表达,进而逐渐获得大家更多的肯定,会越来越放开自己与同学相处。
2.家校携手树信心
内向的孩子怕“抛头露面”,我教过的小晨就是这样的孩子,针对这一点,我和她妈妈花了三年时间给她树立起自信心,并帮助她成长。
发现端倪,早行动。初一入学没多久,我就发现小晨做事喜欢“缩和躲”,于是提前和任课老师沟通,目的是避免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尴尬”,给她安全感。
上门家访,解疑惑。多次到小晨家里家访,在和她父母的沟通中了解小晨的成长经历,说服家长学会改变。所幸的是,小晨妈妈是一个善于学习、反思,愿意用行动改变的妈妈,她用自己的行动和孩子一起成长。
多给机会,练胆量。遇到班级活动,我会和她妈妈携手“怂恿”小晨试一试,期间经历过失败,直到初三毕业典礼,小晨走上讲台,唱响了自己喜欢的英文歌剧,从此不再惧怕“抛头露面”。
3.向内生长,向外绽放
欣赏百花齐放,尊重独一无二。孩子就像花朵,各有花期,各有特质,“静待花开”并不是“漠然置之”,正面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使之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不吝赞美,耐心示范,给由内而外的“绽放”一个“慢热”的时间。
营造和谐氛围,温暖幼小心灵。除秉性外,不少内向孩子多因家庭氛围缺爱而谨小慎微、胆小忧郁,时久必不自信,进而“存在感”模糊。父母相敬如宾,家庭乐享天伦,老师勤于鼓励,学校多搭平台,跟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多展示,内向的心灵就会慢慢打开。
学会管理情绪,重视亲子关系。内向孩子的情感往往更细腻,家长避免经常训斥甚至辱骂孩子,减少负面评价,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打针没有哭、演讲不哆嗦、问路很大方、聊天有话题等,让孩子远离拘谨,爱上表达。
积极融入集体,强化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内向孩子善于观察、专注力强的优势,并为之提供放飞自我的大众舞台,有意识地协助孩子参与户外活动,掌握丰富多彩的交往之道,在独处中奋力生长,在团队里从容担当,不可让“特立独行”演化成“自闭症”。
4.给内向的孩子补“营养”
给孩子多点糖,尝到外向的甜头。性格内向的孩子大多内心不太自信,因此不敢表现自己。作为小学老师,应该多留心观察,遇到事情对内向的孩子多鼓励,多支持他们参加活动,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尝到参与的甜头,从而更乐于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为下次参与蓄力。
给孩子多点钙,强化成功的经验。内向的孩子或多或少曾经有失败的经验,造成畏难情绪,因此做起事情来会缩手缩脚。针对这一情况,老师要有意识地与内向的孩子聊天,强化成功的经验,淡化失败的感觉,激发自信心。
给孩子多点盐,认清内向和外向。让孩子做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观察外向和内向的孩子在事情中的表现,向他讲清楚内向外向只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像是黑夜和白天一样无所谓好坏,正确认识内向与外向,在适当的场合做自己适合的事情,勇敢做自己。
5.敞开心扉,积极接纳
多一些了解。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深入了解性格内向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兴趣爱好等,从孩子的原生家庭入手,寻找与其沟通的共振点。
多一些交流。性格内向的孩子大多心思比较细腻,与其交流时可适时选择面对面交谈或笔谈的形式,尤其是书面交流,更容易产生“纸短情长、直击心灵”的效果。
多一些互动。可以开展诸如读书交流会、演讲会、倾诉微班会等活动,引导性格内向的孩子勇敢登台表达自己的愿望或诉求,并及时予以评价。
6.接纳、创设和锻炼
接纳孩子的性格。内向并不是一个问题,更不是孩子身上的弱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小的生活环境及接受的教育造就了每个人不一样的个性,为此我们不应对任何一个内向的孩子抱有偏见或者持否定的态度,而是以一种悦纳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孩子。
让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很多时候我们强迫孩子去表现,这其实不是在帮助孩子而是在伤害孩子,我们要做的应当是挖掘内向孩子的性格优势和内在潜能,寻找其身上的亮点,引导他们变得开朗,并提供适当的平台展现。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来让内向孩子摆脱对内向性格的错误认知,我会在课堂上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引导内向的孩子回答,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也会开展全员参与的班会活动,让内向的孩子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
7.只需“一点点”,由“内”向外绽阳光
多“一点点”协作,给予温暖的陪伴。孩子内向的背后,往往是情感需求被忽视,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关爱这些内向性格的孩子,而且要把这份爱传递给父母,传递到家庭。我们不妨告诉孩子的爸爸妈妈:“内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正是爱和时间。”所以,请父母多一点点陪伴的时间,多一点点温暖的守候。
多“一点点”期待,给予幸福的暗示。 “我就是那个落后的孩子”“我真的和别人不一样吗?”不少性格羞怯的孩子都会从心底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一度令自己变得自卑与惶恐。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要给孩子们注入“强心剂”:内向的性格也有着独到之处,做事更专注认真,也能获得成功。不妨将这份幸福的暗示传递给内向的孩子,让他们更加自信地认识自己。
8.积极引导不同类型的学生
内向但热心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表现为性格虽内向,但如果有周围同学愿意主动接近他,他是愿意交流的。我一般会给这类型的学生安排一个胆汁质类型的同桌,帮助胆汁质同学改变爱讲话,注意力分散问题的同时,让内向的学生有一个能沟通的小伙伴,最好是两个人擅长的学科能互补,更有利于两人互助的形成。
内向但抗压能力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表现为独立有个性,没有处得来的同学就自己一个人,也不在意同学之间是否有排挤他等,整体心态积极向上。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会每周和他聊聊天,特别是考试期间关注他在班级的状态。在聊天中,引导他更好地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适当地融入同学的朋友圈。
内向但敏感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表现为与同学老师交流少,但又渴望融入集体,但因为性格、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融入产生了问题,会和家长诉说负面情绪。对待这类型的学生,加强家校沟通是关键,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在安排座位时,考虑与第一种内向型的学生组合。第二,利用青年教师的亲和力,特别是此类学生擅长的科目,让青年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仅可以找父母,也可以找老师寻求帮助。此类学生需要不断肯定他,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抗压能力。
9.望闻问切,读懂学生的内心戏
望:内向≠不合群。内向的孩子看似与人群格格不入,但不意味着他们拒绝社交,也许他们正在努力融入,也许他们还在等待与自己合拍的人。
闻:内向≠不交流。内向者时常因不善沟通而被人低估和误解。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多一点倾听的时间和耐心,正确解读他们隐藏的心声,就一定能发掘出他们的闪光点。
问:内向≠胆怯。对待问题,内向者的反应通常会慢一点,多数原因并非出于胆怯,而是他们正陷入思考,这时就需要我们进行适当地引导,才能激发出他们更多的能量。
切:内向≠缺陷。内向和外向一样,只是特点而非缺陷,因此内向的孩子不该被贴上没礼貌、闷葫芦等标签,作为老师,我们应以同理心去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