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经社区的邀请,给我们社区的大妈大爷聊一下如何防骗,让我们看一下两个案例: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69岁的夏大妈在公园散步遇到某理财公司的业务员小王,在小王“热情”的邀请下参加了该公司的赠送小礼品活动,并在公司推销员“热情”的介绍投资某公司有高额回报,年化收益15%,保本保利。动心的夏大妈把自己积攒的养老金拿出4万元投了进去,签了借贷合同,刚开始一段时间每月有固定利息打入夏大妈的账户。夏大妈见比较保险,在推销员游说下又拿了8万元投了进去,一个月之后,夏大妈发现没有任何款项打进账户,夏大妈打小王的电话,打不通。夏大妈急忙去找公司,已是人去楼空。
案例二:72岁的刘大爷根据街头传单,来到某酒店参加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方面“免费体检”。经过单独会诊,“专家”推荐了一种价格高昂的降血脂“特效药”,声称此药专供国家领导人。刘大爷花大笔钱购买了该药。然而服药后,刘大爷却发现此药并无任何疗效,方知上当。
二、老年人受骗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诈骗案件上升态势,诈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电话诈骗、保健品诈骗、金融理财诈骗等形式五花八门,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手上攒下了一些钱,平时接收信息的渠道又比较少,因此成为了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主要目标。老年人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受骗对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年纪越大就越容易相信别人
随着年纪增大,有些老年人的知识、信息结构明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有些老年人的知觉反应迟钝,轻信花言巧语,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翻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易被歪理邪说所迷惑,便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2)物质、健康需求增大
部分老年人退休或下岗后经济状况不稳定,常期望能有机会意外致富,因此容易上假广告和推销商的当,损失钱财。另外,随着身体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病痛增多,他们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会增强。这时,他们会容易迷信各种“神奇”的疗法,以求“不得病”,一些江湖骗子就利用部分老年人的心理,打着祛病强身、偏方有奇效等幌子进行欺骗。
(3)与亲人缺乏沟通、联系
人到晚年,就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怀。一旦跟家人、亲戚的联系不足,面对陌生人递过来的“关爱”橄榄枝,老年人很难设防。在很多的保健产品诈骗中,骗子假装对老人关怀备至、嘘寒问暖。另外,诈骗者通过电话等手段谎称自己是老人的儿孙,并且用自己遇到急事为由头要一大笔钱。看似简单的手段,却因为被骗者独居、与儿孙联系少,屡屡得手。
(4)诈骗的形式越来越专业化
对老人进行诈骗的形式一直在变化,在物价、医疗上涨等背景下,老龄人的安全感降低,很容易陷入到许以重利等融资投资中去。老年人是投资理财风险防范最弱的群体,投资理财知识缺乏,获取市场行情信息的渠道窄,再加之耳根软,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的这些“特点”,设下投资理财陷阱,引诱老年人上当受骗。
三、老年人该如何防范诈骗
老年人一旦被骗,对身心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要提高防骗意识。
一、经常读书看报,尤其要多关注一些法制栏目的文章和节目。
可以通过社区内的黑板报、宣传栏、标语等宣传,了解当前多发的各类诈骗手法,以提高警惕、加强对诈骗伎俩的识别能力,也可从别人的上当受骗的经历中汲取教训,使自己变得理智和聪明一些。
二、要打消“用小钱赚大钱”、“吃小亏占大便宜”或“不劳而获”的念头。
世界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要看好自己的钱袋子,凡是有人要老年人出钱的时候,一定要多一个心眼儿,不能轻易将自己的钱拿出来、送出去。
三、不要参加所谓公司提供的讲座、免费旅游、免费茶话会及免费参观公司经营等活动,防止受其蒙蔽;不要相信有高额回报的各种投资,防止利令智昏。
一般来说,所谓年收益能“保证”超过10%的,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不要盲目相信高额回报的宣传和所谓“公司实力”,防止一叶蔽目。
四、凡是要动钱的时候,不要相信骗子那些“不要告诉任何人”的鬼话,不要和“陌生人”过于亲热。
自己拿不定主意时,或找老伴、或找孩子、或找自己信得过的邻居和朋友,向他们通报情况、征求意见、商量对策,需要报警时要坚决报警。另外,独自外出时不要带贵重物品和首饰。
五、有病要到正规的医院去看,买药要到正规的药店去买,征婚要通过自己信得过的亲友和正规的婚介所,谋求工作要到正规的中介所去找。
提醒老年人收到关于钱财的电话时要多留一个心眼,有疑问及时询问子女或拔打派出所电话,防止不必要的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