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344———实心体之

                学思践悟344———实心体之

                    (2020年1月19日)

      阳明先生在《示弟立志说》中,反反复复提到要立志,并对其弟王守文说:“能实心体之,然后信予之非妄也”。

      阳明先生为什么反复强调立志之事呢?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后世大患,尤在无志。在阳明先生生活的时代,一定也有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志向的,随波逐流的人占大多数吧。试想,在那个时代,各项物质匮乏,各种娱乐活动也很少,学习的东西也少,所以专心于向学就成了主流。古语有“学而优则仕”,就是唯有通过读书进入仕途才是正道。就是在那样的社会,阳明先生都感叹:后世大患,尤在无志。

      反观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让人心花怒放,没有一定的定力是很难聚起精力来学习圣贤之学的。即使学习,如果没有志向,也是敲敲打打,学不深、学不透、学不精,更别说运用于实践了。阳明先生的担心不为过,就是运用到现代,更加适用。

      今天,于兆云组长在心得中写到:博仁讲到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给孩子的理念就是将来能赚多少钱,而不是像古人那样教孩子成为圣贤。其实看看现在的现象家长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的去学各种培训班,在学习传统文化方面用的时间很少,虽然我们的孩子多才多艺,但是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慢慢凸显。在这一点来看,现在的家长追求的是“短、平、快”,只要看到眼前的效果就行,还管以后怎么样呢?他们不但让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还逼着孩子去追求眼前的利益,根本不是树方长远的志向,而是追求短期的目标而已。短期表面看来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遏杀了孩子的天性。

      博仁导师也让我们这周要立下自己的长远之志,就是要让我们有一个奋斗的方向,不让各种诱惑让我们分心,一旦立下了志向,就可以专心向学,也能起到“防火墙”的作用,把各种不利于学习阳明心学的东西排除在外。“后世大患,尤在无志,故今以立志为说”,是极有指导意义的。

      第二,终身问学之功,只是立志而已。人一生的学问,只是这个立志而已。看看古圣先贤们的学说,那一个不是这样呢?《书》谓“惟精惟一”,《易》谓“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谓“格致诚正,博文约礼”,曾子谓“忠恕”,子思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孟子谓“集义养气,求其放心”,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这不能强求,但其中的要义都坚持了“去私欲、存天理”的观点。这些古圣先贤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能有相同的观点,就是因为立下的志向是惠及长远的,是无私利人的。阳明先生让其弟向学,前提是要立志。志立下了,就会有学习的持久动力,学习也有了方向,才更容易取得成果。

      第三,实心体之。学习阳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说》,虽然天天听解读,也学原文,但真正理解其内涵没不是那么容易的。理解了,运用到现实实践中去,更是需要下硬功夫的。

      现在,我每天都坚持“简单、听话、照做、实干”。但是,每周过去之后,还是深感学到的东西不深不透。一说学了吗?学了呀。要说学得怎么样?就感觉学得还很肤浅,连皮毛都没有学到。我感觉,我最大的缺憾就是不能真正的落地实修。浮于字面上的东西多,而真正落实到实践中的东西就少了。天天学习的目的也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恰恰成了我的“短板”。

      阳明先生讲“实心体之”,其中就包括在现实中运用吧。这个“体”字,既有体会的意思,更有在现实中体验之意吧。我想应该是的,否则,阳明先生说:“然后信予之非妄也”。要是只停留在体会之意,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根本的还是要实践。只有学懂弄通了,并在实践中做实了,才算真正掌握了吧,才真正对阳明先生所说,“信予之非妄也”。

                兖州,陈涛,2020.1.19.17:58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思践悟344———实心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