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宦 董公生祠

        董讷(1639—1701),字默庵。山东平原县董路口村人。清康熙五年丙午举人,六年丁未(1667)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康熙二十六年(1687)四月,任两江总督,驻南京。康熙二十七年三月,董公被消官。就在这期间,江苏省宿迁县民建“董公生祠”,为董公歌功颂德,主要内容如下:

        廉政之官  勤于政事

        康熙二十六年董公任两江总督,驻南京,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以负责军事为主,兼管民政。职务全称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两江总督(从一品)。临行前,康熙帝叮咛:“料理两江及河工诸务”。董公到职后,勤政事,立新规,期在兴利削弊,振刷颓情,写廉政条章,刊诸木以榜,主要内容是:“拘郡邑,禁火耗;止私派,绝愧送。缉苛蠹,惩奸民;理稽囚,去酷刑。息刁讼,戒滥差;革保歇,平仓收。究苛债,觞武弁;清冒丁,利实饷。惠商贾,宽行市,杜奢靡。”凡九十八条。条章颁布后,身体力行。“武夫悍卒,横胥墨吏,闻之胆落心掉”。所辖十八郡之人,异口同声,赞曰:“自明季迄今,大臣莅江南未有如公其人者也”

        亲民之官  爱民深切

        董公格尽职守,经常深入各郡县考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一天,董公骑马到江苏宿迁县(今宿迁市),“俗民拥公马,泣诉”说:“宿远界邻郯沭壤地,墝埆产薄,食难。又黄河横互其中,漕路至经堤岸,岁筑此,坍彼淤,靡有定所,今岁所耕,来岁沉污,实皆民田,而非浮土。”又说,河督、县丞“以为地有闲旷,可以典屯,将收其利……取民旧莱,民不得耕地,失粮畜且虑后患,人心惊慌。闻有诉理者,于、駱庇屯而虐民,人无生路。”并“投词告屯官”。董公见状,泪流满面,公即发令箭,怒气纷纷“裂其衣,摔其冠,足踏之,誓不与此辈共生,声泪俱下。”遂以“屯田扰民”之罪,将县丞于宣、骆龙友逮捕收禁。河督靳辅“夜半单骑,小灯笼至门,再三请求面见董公,公坚以寒疾辞。”靳公欲讲情也无济于事。

        当年的情况,江苏淮安、宿迁两县境内的洪泽湖,黄河、淮河之水在此交汇后,经云梯关入海,有时黄、淮二水一起涌入运河,冲决堤岸,泛滥成灾,是国家治河重点工程所在地。河道总督靳辅,驻宿迁河工署,采用幕僚陈潢的建议,倡议屯田,并得到宿迁长官刘县尹支持,县丞于宣、骆龙友“先屯湖之涧田,继屯未涸之水田……又奸盗横行,河宪置若罔闻”引发众怒。靳辅(1633—1692年),自康熙十六年任河道总督,治河颇有政绩,年龄比董公大,居官时间长,以权贵自居,我行我素,董公有难言之隐。于是,董公温言而论曰:“天子仁圣,爱民深切,我当入奏,民其无忧。己而疏入皇帝,可其奏,弛屯以予民。”宿迁民众,期以厚望。

        参政议政  效忠国事

        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三日丁酉(2月24日),康熙帝着青色布衣,于乾清宫听政,御史郭绣疏参:“靳辅治河无功,听信幕客陈璜,阻挠下河开浚,应予惩处。”户部尚书王日藻等议:“靳辅请屯田一事,有累于民,应行停止。”康熙帝命九卿,即议政王大臣等,并等俟直隶巡抚于成龙、董讷来京后,一并察议。康熙帝先后三次听政,研究治河及靳辅屯田事宜。于成龙曰,“高家堰修重堤,纵上游河水不来,而秋霖暴涨,天长、六合等处之水无处可泄,海口仍应开浚……”靳辅奏曰:“于成龙并不谙晓上河,听人妄传而言……”三月初一日甲戌(4月1日),听证会上,靳辅强势回击,于成龙紧追不舍,在康熙帝面前,靳辅与于成龙,互相攻击,会议无法正常进行。康熙帝命:“诸臣出。”又曰:“今伊等如此失体,互相诋诟,朕意且勿发明。”待九卿研究,严肃处理。听证会上,董讷只是随声附和于成龙言,结果还是引火上身。三月二十四日丁酉(4曰4日),处分河工有关官员,康熙曰:“屯田害民,靳辅纵有百口亦不能辨。”康熙帝责董讷等人“今日之言如此,明日之言如彼,全无定见”(摘自《清史编年》第二卷)。因决定:靳辅、于成龙被革职留用,董讷降五级(《董公生祠》记作“镌七级”)以翰林官补用。陈潢被捕入狱,次年死于狱中。董公被革职降级之后,宿迁民众感恩董公,谋于陵山之麓建“董公生词”,欲刻其事于碑,以伸小民思公之情。以昭皇帝用得其人,而活我百姓之恩甚大。

        董公生祠  名垂青史

         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元1689年,正月初二日庚午(1月22日),康熙帝因河工是非尚无定论,拟亲往察勘,决定再次南巡。董讷随大臣巡驾。驾过宿迁县,民众“十百为群,聚大道旁,号泣而思念董公。”祠当辇路,乡民数千执香祠前谢罢,屯还民之,且呼曰:“求仍放,仅为江南官俟。”这时,护驾卫士飞奔而来,问董公何名,乡民以公名对。巡驾停留,卫士招来董公,公见新修小庙,感到惊讶。圣祖仁皇帝闻之,曰“尽以屯田还民”一时欢呼,若死而复生。圣祖遣招董公至舟前,曰:“汝,做官好,江南为汝建一小庙矣”因大笑。当天,驻跸宿迁。董公不顾利害,为民请命,圣上始得闻之,因为立祠,而书皇恩于石,使宿之人,世世子孙不敢忘也。是年三月,董公以侍读学士复出为“漕运总督”。

        董公生祠,光于山河。地方官员离职,民众思念,捐资为其建生祠小庙者,极为少见。当初,宿迁刘县尹欲毁董公祠为节孝祠。对董生祠存留问题,圣祖皇帝銮辂之所驻间论曰:“生祠之建,大抵皆绅士里民之奸贪者,献媚于见任官长,以便锁营期利,如此等自宜毁为公用;若实有功德于地方,为士民所爱戴者,仍旧存留者也,慎。”又说“是此祠者,稽之古礼,合于有功德则祀之,揆之新纶,又合于民爱戴,则留之。”天语之所褒嘉:“在地方,光于山河,宣载邑乘,以为名迹,即推广圣孝,尤应于万斯年,以存典故。”于是,宿迁县民,刻碑立石,载入邑乘。这是绝无仅有的。(据同治十三年《宿迁县志·董公生祠》及董讷《柳村诗集注释》整理)

                                                                         2022年9月

附:《·董公生祠》截图一

截图二: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代名宦 董公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