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的那场醉

      时光静止在了那年,永和九年。这年三月初三,暮春时节,惠风和畅,历史的目光聚集在了这浙江绍兴会稽郡的兰溪上。清澈溪水曲折蜿蜒,时而激流湍急,击石水声潺潺。左右清幽的竹林掩映溪水,岸边笔直藯然成荫的竹林,氤氲成一曲千古年来文人雅士心中的心灵栖所。这儿一曲以诗文会友的千古雅聚即将上演。

        故事是从江南的一种风俗开始的。三月三,山青水秀间鸟语花香时,自古流传下来的修稧的风俗,便在这幽静雅致的兰亭边举行。除秽纳祥,和风淳俗,期盼国泰民安,仪式感十足,多是治国和民层面考量,不知流传了多少载了,深入人心。官方倡导,名流参与,百姓关注,是文化的盛世。这一年,偏安一隅东晋的司马氏政权,已从初到江南时的政治水土不服到逐渐站稳脚根,此时江山根基渐稳。古人讲得人心者王天下,司马氏正是在以王导和王异为中流砥柱的辅佐下才至逐渐繁盛。王谢登上历史舞台,是早已有之,是累世的名门望族,书香门弟。“王谢堂前燕”是后世的记忆。

      吉日良辰,稽郡太守谢安乘这古风仪式,邀请了当世42位当世俊彦雅士相聚,咏诗作赋,分列溪畔。丝竹管弦助兴,曲水流觞游戏,酒器盛满酒放在溪水上,任其飘流,至谁面前便要吟诗一首,大家叫好,随即取酒仰天畅饮,多情自是古人。琴声悠悠,伴着流水潺潺,林中不甚炎热,清凉的水气竹林的清韵让人不禁身处仙境,乐哉悠哉,山水环抱的兰亭自然成了这部诗集的名字。酒过五巡,已微曛者有,大醉者亦不少,清醒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尽兴而乐了,文化史上的盛世在永和九年的历史上成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超过了任何一次聚会。日薄西山,诗集兰诗集也成了。忽有人提议,为这兰亭集作序,这些士大夫们,平时舞文弄墨,要在最顶级的文化圈中,留下墨迹,记录这段千古雅事,恐常人能胜任。王家是书法世家,王异是大家、王导、王旷(右军父)个个高手,从小耳濡目染的羲之,又受卫夫人真学数年,此时的羲之已过不惑之年,书艺更是炉火纯青了,早已天下有名,被众人一致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借着七分醉意,书童取过蚕茧纸鼠须笔,以书童背作桌(相传),铺纸磨墨间,胸腹间汨汨流淌的文思泉涌而出:“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洋洋洒洒间,那管须笔生风,笔笔含情,字字盼顾生姿,仰俯有致,飘逸如浮云,骄健若惊龍,丝丝胦带,行云流水。

        是年,王羲之刚过五十大寿,是人生一大转折。一个出世之人,作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不得已在出入世的边缘,将如何游走?故此王羲之在文章里频发感慨,“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笔记下千古事,《兰亭序》也是文学史上一篇人生哲理佳作,遥想那一刻,时光凝固,溪水静流,宁静的目光里是触景生情的怡然自乐,是官场失意后的清醒,是执著于书艺的坚韧,是从少年时5岁父亲神秘消失后伴随一生的忧郁,是官场尔谀我诈的冷漠,是世人眼中的“书圣”神采,是这一刻心归依自然,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

      至第二天,醒了,看咋日的醉书,从未如此自然一气呵成,那24个之,各个不同。想临写,却笔不逮意,无法与醉时书写的相提并论了。这场醉,千古一醉,醉出了兰亭,醉出了旷世奇作,后人无人能及!晋唐后绍兴屡有举办兰亭盛会,后以"兰亭宴、兰亭会、会稽风流、山阴豪逸、山阴游、兰亭修禊"等统称高朋聚首,饮宴游乐,或称群贤高会,儒雅风流。但永和九年的这醉,一醉冠绝千古。

      雅聚已过,兰亭不复,而书圣千古奇作兰亭序,却成了永恒的经典。书艺的传统,已超越了千年时光,直达书者的心深处。

      多少静寂的时刻,抚着那曲水流觞的墨迹,又见白衣宽袖儒雅从容的你,兰溪边在书怀。书法是中华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千百年来《兰亭序》已成每一个后世读书习字人的案头必备,代代相承,永不落幕,几千年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成为文化史上不朽的千古绝唱。

          那场醉,那一年,那场雅聚……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