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在写一个作家作品的读后感时,会把该作家的多部作品逐个阅读后,在从中找出引发我思考多,或者产生强烈共鸣,或者激发我一读再读欲望亦或者感觉能写出点想法的作品写读后感。
这样读过之后,我会有种精神上的意识连接,仿佛我能从他们作品里寻到作者思想的蛛丝马迹,我写的时候似乎可以感知到他们的笔触,在他们作品中的各色人物中穿梭。当然这纯属个人的一厢情愿、自娱自乐。
读了莫泊桑短篇小说40多篇,长篇小说一部未看,据说《一生》值得一读,短篇结束会继续关注莫泊桑。尽管未读完,但我想做一个小结,莫泊桑的短篇太精悍了,不愧是经典中的经典,耐人寻味。
一、作品题材广泛丰富,人物特征鲜明
作品涉及了海量的人物,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思想。我读过的篇目没有发现相似的故事模式,每一篇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做到这一点真是太难了,难上加难的是作者创作集中在10年时间,长篇和中短篇成果丰硕,他怎么做到的?!就像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创作的多篇作品《羊脂球》《俘虏》《一场决斗》《两个朋友》《蜚蜚小姐》等都不尽相同。
《羊脂球》大家都很熟悉,三对上层社会夫妻、两个嬷嬷、羊脂球和“民主朋友”格尔诺瑞在普鲁士士兵入境时逃离城市的路上发生的故事,那一副副虚伪、自私、贪生怕死、忘恩负义的丑恶嘴脸在羊脂球的正义、勇敢、善良和强烈爱国情怀的对比下那样不堪入目,结局羊脂球的眼泪在格尔诺瑞的伸张正义的极具讽刺意味的歌声里让人心碎。
初读时义愤填膺。现在读来更宏观些,思想波动不大。在普法战争带来的灾难面前,人性展现出的任何一种形态都是真实的。
巴尔扎克《贝姨》中描述的上流社会的人虚华贪婪等特征或许就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所以理解《羊脂球》中的伯爵等等人物轻松了许多。
我关注更多的是莫泊桑在社会中如何捕捉到这些痕迹的?他在人物塑造过程中是彻底的,将一个人物由远及近再用放大镜,不带一丝感情,棱角分明地抽丝剥茧,还有什么读者看不清楚?
《俘虏》描写的是法国百姓智胜6个普鲁士士兵的爱国故事。《两个朋友》是两个喜欢钓鱼的好朋友在紧张的局势下,冒险钓鱼被抓枪决的故事。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仅仅通过简单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就烘托出了人物个性,传神有灵魂。
描写底层社会中的小人物篇目蛮多。我喜欢这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人甚至几代轮回在现世依然存在。作品《真实的故事》《戴家楼妓馆》《项链》《雨伞》《皮耶罗》《骑马》《一名女佣的故事》《珠宝》等。
有极尽节俭的家庭宽裕的矮妇人倭雷依太太,为了8法郎金的伞面修补放下颜面争取赔偿的故事;
有生意兴隆的戴家楼妓馆的妓女们,坐火车参加馆主侄女成人礼,因虔诚的心被触动洗涤后,依然驾轻就熟地经营生意的故事;
还有一条名叫皮耶罗的狗,被寡妇太太和女佣弃井后,由于主人良心过意不去投喂食物,最终被井内更大的狗灭掉的故事。
我三言两语写的十分简单,总结不尽准确,但我看到标题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每个令人深刻的故事,每个故事人物都不是简单的二维视图,是三维、四维甚至五维的。
或许是个人的怪癖,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承认成功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社会角色,这个人不在作品里,在生活里一定可以找到他们的分解体。深入到故事中才会心照不宣的对每个人物点个头,不评判,无敌意。谁能对谁的生活指手画脚呢?
丰富的写作素材离不开作者大量细致到位的日常生活观察,敏感捕捉和筛选提炼。
莫泊桑曾经说过:“必须详细的观察你想要表达的一切东西,时间要长,而且要全神贯注,才能从其中发现迄今还没有人看到与说过的那些方面。为了描写烧的很旺的火或平地上的一棵树,我们就需要站在这堆火或这棵树的面前,一直到我们觉得它们不再跟别的火焰和别的树木一样为止。”
我所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里看似朴素自然的语言,都不是“天降奇兵”,都是作者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形成的“水到渠成”。
二、文章结构布局精巧,故事反转妙不可言
有人说莫泊桑作品绝大部分都是自己创作的,很少原型再现,我却认为每个人物特征与现实完美融合,看不到一点突兀的影子,我想这归功于他的结构布局。炉火纯青的情节构想能力,故事发展脉络明晰、曲折。大多数文章都有这种效果,不得不令人叹服。
莫泊桑的辛辣讽刺文章独树一帜、堪称一绝,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渲染上,锦上添花的是他的故事反转,出其不意的结局或者更深一层次的人物灵魂暴露,文章主题思想升华,故事发展顶上巅峰。从文学创作的技术上看,那种感觉真叫一个爽!
《珠宝》里朗丹先生娶了略带羞涩的贤妻良母的典范作为妻子,过着幸福的生活。爱看戏和爱假珠宝的妻子去世后,他非常悲伤,以泪洗面、入不敷出,靠借钱生活。
在被逼到生活的死角,卖掉妻子珠宝时意外得知所有的都是珍品时,先是无法接受甚至晕厥过去,而后转悲为喜,趾高气昂地辞掉不屑的工作,到高档餐厅与妓女厮混一夜,结尾:“半年后,他又结婚了。他的第二妻子虽然很正派,但是脾气不好,这让他感到很不合心意。”
文章篇幅不长,大概四五千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没有一点多余的笔墨描述,每一个句子都是后面的铺垫,然而在读的过程中又那样自然流程、不着痕迹,这不是悬疑推理小说,却有着同样的严密逻辑。
这样的故事一定是莫泊桑经过构思搭建、推敲,精心安排的。一个看上去颇得大家喜爱的女人,如此表里不一。朗丹先生人设发生反转是在他发现了妻子的恶之后,他人性中的恶被激发表现出种种的劣迹,结局推波助澜,他的反面被放大定格。
读完免不了一阵唏嘘,一方面感觉自己陷进一个迷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的恍然大悟未免太后知后觉了,有一点点被骗的感觉;一方面有意游离在故事外,就想看看你还能怎么玩?可是读着读着不小心浸入故事里,人物太精彩了,代入感非常强。莫泊桑的欲擒故纵,换来的是读者的欲罢不能,真的十分高明。
三、前进过程中的笼统感受
或许会有成熟的写者感觉莫泊桑在炫技,过于娴熟的技巧显得有些油腻,有些失真。我不这样看(当然我只是一个学习写作的人),他在小说构思上就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造诣,他一定是打通了写作的所有命脉,招式任意组合,就算你看到了,他使用了那个招数,可你就做不到。
他不是所有的构思都千篇一律,或许类似主题感觉有相同之处,可是当我去细究、比对时,又发现完全不同。给我错觉的原因是莫泊桑对社会不认同的现象是批判的、讽刺的思想一致性造成的,他不是通过一个人而是通过一类人去阐述,他的态度是坚决的、冷硬的、直接的。
莫泊桑精准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一样出其不意,我会反复读某个句子、某段话,我真的挑剔不出一点冗余或者描述不到位的地方。他的高度我现在是仰望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莫泊桑的文章开篇,大多数是直接自然代入情节,这是我喜欢的方式,单刀直入、不拖泥带水,我读到的只有一两篇是描写性开头。他有几篇短篇在前半部分交代了故事的发展背景,还好只是几篇而已,我有时候会觉得这些不必要。
还有他文章的标题,基本都是通俗易懂的简单语言,这也是我喜欢的(我一直觉得小说的标题为什么玩字词游戏?当然有的标题把文章主题思想拔高又有意境的漂亮亮相也挺好,我水平不够,总是词不达意,给自己找借口吗?哈哈)。
我还有好多篇目没有读完,我非常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于莫泊桑的个人生活遭遇,我也想了解一下。我一直觉得作品的内核就是作者的思想轨迹再呈现,他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他关注的故事点等等我需要了解,这样会更好的解读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