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在强盛过程中,长期面对着一个强国,那就是楚国。楚国不同于中原的国家,地处南方,在其周围能对它构成威胁的国家不多,所以楚国长期处于安逸的发展环境,而且楚国又地域广阔,使得楚国成为了一个国富但兵不强的国家。
楚国与秦国的东南接壤,长期在武关、江汉地区展开争夺,因为楚国曾长期占据汉中、商於地区,可以直接威胁秦国本土,秦楚两国曾多次在关中和函谷展开大战,所以在魏国衰落后,秦国将楚国锁定为第二个重点打击对象。
白起受命,大举攻楚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遣白起,率军大举进攻楚国。此时秦国已经占据了楚国的大片领土,已经与楚国共有汉江流域,势力已经深入楚国腹地。
白起领兵进驻汉江北岸后,分析两军的局势,认为一城一地的跟楚军进行争夺,无法真正削弱楚国的力量,对于地域广阔的楚国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而且两军对峙于汉江,前线楚军的兵力一定是最强大的,与其交战,必然是事倍功半的结果。白起敏锐地抓住了楚国统治核心的鄢郢地区一定防备薄弱的特点,决定直击楚国两都。
自绝归路,水灌鄢城
白起率军数万人,沿汉江东下,一路攻下汉江沿岸的重要城镇,此时正好赶上粮食收获的季节。可把秦军乐坏了,深入贯彻了孙武因食于敌的思想,一路抢夺粮草补充军需,心满意足后,全军突入楚国境内。
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深入敌境作战,白起命令全军渡河后,拆毁桥梁,烧毁船只,自绝归路,向全军传达决一死战,不胜则亡的决心。
秦军也是极为给力的,完全领会了主帅的精神,进入楚国后,作战异常勇猛,完全就是不要命的打法。
而楚军就十分倒胃口了,按说本土作战,身后就是妻儿老小,必须拿出视死如归的气势,赶走秦军,保护家园。这时就体现了楚国的制度的劣势了,楚国虽然变法了,但是贵族势力仍然根深蒂固,无法撼动。
在与秦军作战中,因为牵涉到土地、人口等根本利益,楚国贵族的乡巴佬气息表现的淋漓尽致,扣扣索索,只想保存自己的利益,结果军队士气低下,作战不愿拼死,被秦军打的大败,一路败退,丢失大片领土。
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长驱直入,没怎么费劲就打下了楚国的重镇邓城。直接打到了楚国别都鄢城,进入了楚国的核心区域,这里距离国都郢城很近,楚国不敢大意,早已集结重兵,防守鄢城,阻止秦军继续突进。
白起在鄢城终于遭遇了此次出兵最顽强的抵抗,秦军屡攻不克,并且孤军深入,兵力也不是特别充足,如此长期坚持下去,秦军有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白起临危不乱,考察了鄢城周围的地理环境,决定利用夷水环绕的有利条件,水淹鄢城,达到破城的目的。于是秦军在鄢城西边百里处修筑堤坝蓄水,并且修了一条水渠,将水引导鄢城。最后放水灌城,鄢城又是一个东北低洼的地势,城墙的东北角经水浸泡倒塌,城中被淹死的军民达数十万人,楚军无力抵抗,秦军占领鄢城。
增兵鄢城,攻克郢都
白起占领鄢城后,开始进行军队休整,从国内补充兵员和辎重。同时又迁徙邢徒到邓、鄢两地,巩固新占领的土地,同时将其作为再度进攻楚国的基地。公元前278年,白起在鄢城整兵结束后,再度发兵攻楚。
要说楚国,真是个记吃不记打的东西,人都在鄢城不断增兵了,楚国的应对措施也是寥寥无几。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攻陷了楚国郢都,楚襄王被迫向东逃窜,直接逃到了陈,才止住颓势,白起率军打到竟陵,才回师结束鄢郢之战。
顺手把楚国先王陵墓的夷陵给烧了,夷陵这个地方真是五行缺火啊,几百年后刘备也挨了把火,真应了南方朱雀属火的五行理论呀!
鄢郢之战,又是白起的一次经典之战,但是有一个细节,古代的史书是极不严谨的,在此之前,白起已经升任大良造,属于秦国较高级别的军功,说明白起伊阙之战后也没少立功的,要知道为秦国立下赫赫之功的司马错,也没有晋升到大良造。
此战白起出其不意,渡江进入楚国腹地作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楚国重镇邓,邓的位置,后来兴起了一座赫赫有名的城池,那就是襄阳,这里挡住了蒙古人数十年,可以预见,如果不是白起的快速突进,秦军想要攻占邓,恐怕不会特别容易,由此可见白起敏锐的战略眼光。
而对于楚国来说,这个应对举措就很蹩脚了,虽然在鄢城迟滞了白起的攻势,但是面对数万突入腹地的秦军,却无计可施,可见楚国朝堂的混乱和无能。这里想提一个战术,是库图佐夫打败拿破仑的时候采用的战术,在抗战中,毛泽东主席也曾向蒋介石提出过,“以空间换时间”。楚军的战力相较于秦军肯定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楚军可以利用楚国纵深辽阔的优势,主动后撤,发动本土作战优势,以水师封锁江汉,动员国民加入抗秦,一步步蚕食秦军兵力,最后再进行决战。
当然这种战术,需要楚国朝堂高度的统一协调性,以及强势的领兵将领才能实现,以当时楚国朝局的无能,恐怕难以做到。所以说,楚国无力抗衡秦国,恐怕不是天时,更不是地利,最重要的还是人祸。以楚国看六国,应该大多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灭国,我们常说,不怕对手多强大,就怕队友无底洞,六国灭亡,自己犯的错误,都是给的秦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