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小半生

第一次听说”碎片化”这个词,是在新浪微博上线后不久,那时候什么都变了,分享心得、评论新闻、记录生活等等都被限定在140个字之内,时间也被截成一个个小段,似乎什么事儿都是“短的”、“小的”才美。

于是,各种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我的世界观、方法论层出不穷,一段时间后,感受到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所有讯息照单全收,每一分钟都在做事。生活被所谓的新知识、新鲜事、新观点塞得满满的,看上去很丰满,实际上杂而无序,混乱不堪。

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成就”,才发现那不过是皇帝的新衣。我所认为的“全渠道全时化”学习方法——通过任何渠道在任何时间——根本是在欺骗自己。比如,认为刷微博是学习——了解资讯;看知乎是学习——了解专业回答;看新闻是学习——掌握新潮动态;洗脸刷牙上厕所听VOA是学习——练习口语和听力。实际上,以上通通都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只有:耗费和娱乐。“浏览”以及“左耳听右耳冒”只是初级的输入,没有消化再加工、以及整理输出,这些讯息永远是播放器的、APP的、教材的,并不是你的。

并且,这种所谓的“碎片化”学习,很容易自我满足、自我感动,让自己感到很努力。似乎“努力”这个动作很重要,结果就听天由命了。这就好比,期末阶段所有人都去图书馆学习,你独自坐在宿舍这让你心慌,于是你就去图书馆——刷手机、看小说、或者因为看不进去书而抓头发——你的心里舒服多了,因为你也努力了:你没看见我在图书馆做了一整天吗,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只吃了1个鸡蛋灌饼!

这件新衣,除了不御寒不避体,还带来了诸多不良的连锁反应。

(一)时间观念薄弱。规划事情时,误以为英语听力、读书、学一项新技巧都利用碎片化时间,将自己安排在“很努力”的幻影中,碎片时间已经很辛苦了,大块时间(比如下班回家后)该放松了,于是刷手机、不分昼夜追剧、各种葛优瘫,年底做总结时,发现无所获,才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二)难以集中注意力。脑海里总是火花四散,正在做A事情时,突然B事情闯进脑海,扔下A就奔向B,B还没做的怎样,又想起C也要开始做了!一天过去了,多任务切换使得效率底下,每一次投入新项目,都需要时间来适应,注意力刚被集中又被打散……周而复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直到最后的时间节点来了,无可奈何,草草完成,交差了事。

(三)没有耐心。处理工作没耐心、看一本书没耐心、甚至听对方说完一句话都没耐心,因为脑海里的电光火石,此刻必须说出来!久而久之,不仅工作没条理像无头苍蝇,就连和至亲沟通都是问题。与此同时,大脑得不到休息,虽然是在高速运转,但收效甚微。短跑运动员全力奔跑时,一定不能做空翻转体一周半的动作,生活不是一场较量速度的短跑,它需要花式动作以及中场休息。

我的碎片化小半生,大概持续了八年,这八年我先后经历了大学毕业,初入社会,渐渐展现自我,这小半生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我是最近一年才开始主动思考所谓的碎片化得与失。

碎片化不是完全不可取,前提是避开以上所有雷区,同时努力做生活、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被拉扯。掌握主动的第一要务是做时间规划,我的时间我做主!每天早上做一天规划,晚上做总结,哪些未完成为什么?能够规划好一天后,再尝试做长期规划,比如用三个月学习某项技能、用三年学习一门语言,具体的一件事也值得计划,如果打算一年后去美国自驾游,需要做的准备包括赞年假、考国际驾照、确保语言过关、锻炼身体、了解美国文化、查阅攻略、办理签证、储备资金等等。

掌握主动后,还要做好分配,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是紧急的,要避免自己被紧急却不重要的事情扰乱,比如正写这篇文章时,手机提醒音响了,微信好友来了新消息,克制自己不被新消息所动,继续写作,写完这篇再回复完全不会耽误什么重要事情——如果是十万火急的事情,为什么他不会只发微信给你。

如果你已经变得没有耐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总是多任务处理又收效甚微,尝试每天坐下来读一个小时的书,什么类型无所谓,只要是你感兴趣能读下去的书就可以,每天用一个小时完全屏蔽其他信息,培养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尽量让你的大脑得到休息,不要给每个时间段都安排任务,放空思绪是很好的储蓄能量的方式。“阳光之下,快跑者未必先达,力战者未必能胜。”别被计时表唬住全力冲刺了,你的跑道你做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片化的小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