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美文随笔

年味

{明烛高照}

今天是腊八节,夫人头天晚上就开始熬腊八粥,这是我们家的传统,即是在几十年前,生活再苦也要想办法过年,吃喝可以因年而异,但仪式感和文化味道一点也不能少。过去的年虽然苦,但是丰富多彩的充满年味,传统的节日文化在浓浓的年味中得到品味和传承,那些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在火树银花、笙箫鼓乐中,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记忆。

偶然看到一篇过时的新闻,说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办下达通知,包括乡镇和农村在内,省全域全时段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看到这个,不知道河南去年春节落实的怎么样?反正紧靠河南的老家人照样听到去年春节河南地界的鞭炮雷鸣!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放鞭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砖家叫兽竟然打着减少雾霾的旗号不让放了!真让人难以接受。

城里不放尚可,农村过年也不让放炮了,不知道人们还记得这是过年吗?在这年味越来越淡的春节,过年听到炮声,才知道过年了。如今,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后人没法明白了。

中国放了几千年的烟花鞭炮,现在要把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一个一个废除掉吗?不去治理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排放!过年了不放炮年味淡了!以后这些传承的东西慢慢的味道都变了!

放鞭炮的问题,可以分时段禁止,但是过春节放鞭炮是个习俗,一刀切,还像是春节吗!!

本人年轻时就喜欢放炮,不仅喜欢放炮,还特别喜欢听炮竹炸响的声音,爱闻那火药的味儿,爱听那放炮的音儿……那白白的雪地上散落的红红的炸碎了的纸屑,是写在大地上的关于过年的诗词;此起彼伏响起的炮声是关于过年的音乐;空气里弥漫的、口鼻里浸润的炮的火药香味儿是过年的美餐。

我觉得放炮是人类从古至今要抒发心中的一种心理积淀。不管到什么时候,人们心中的寂寞和苦恼依然是存在的,放炮就像是人在郁闷、寂寞的时候大声地吼上一嗓子似的,顿时,心中的寂寞和烦恼瞬时全消。

年味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老人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作家冯骥才对过年颇多灼见:

他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浓浓的年味,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所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无知。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对“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与新载体。我们要设法把“年”从生活中的必不可少,变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传承千载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转化为未来文化的“年”。人们对年有一种盛情。在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吃好一点,穿好一点,因为这不仅是一时的事,而是象征着未来一年的幸福与否。因为“年”是告别过去,面向未来的特殊时刻。因此,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这个时刻焕发出来。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他用四个字来概括——— 驱邪降福。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这些都是年的意蕴,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如今,过年很难再营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蕴和劲头就随之滑落下来,年意就出现了一大片空白。听着老冯的高见,吻着腊八粥的味道,吃着故乡她三姨快递过来的家养大公鸡,香喷喷,甜丝丝,二两茅台下肚,我深以为然。

印中2019.1.14于北京不二堂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