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呼啸山庄》是大学时代读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部小说。
原因之一,是第一次读这本书之后,写了一篇评论,作为外国文学的作业交给了老师,作业是量化考核的一部分。后来,从同学们口中传出,外国文学老师对我这份评论的评价还颇高,类似这是他这里面看过的最好的评论的话,满足了我青春时代极大的“虚荣心”。颇觉遗憾的是,当时条件有限,作业都是手写稿,自己没有存稿,老师也没有返还。
我曾经一度绞尽脑汁地想那篇文章的内容,却总是支离破碎;也曾一度努力回忆写那篇文章时的场景,企图让自己回忆起当时思考的契机与思路,却总是思维紊乱。
时间总能能改变一切,最后放弃,不了了之。
原因之二,勃朗特三姐妹是我接触的外国作家中比较早,关注比较多的作家。当然,最先接触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简爱》,在物质并不富裕的初中时代,《简爱》是我从极少的吃饭钱中“节省”了很长一段时间才买下来的仅有的几本书中其中的一本,给了我极其美味的精神享受。《简爱》中的自尊、自强、自立感动了我,感染了我,鼓励了我。
在有足够的臧书和大把时间读书的大学时代,就想了解一下和夏洛蒂·勃朗特一母同胞的妹妹这部著名小说《呼啸山庄》。
我震撼于艾米莉·勃朗特这位瘦弱女性所爆发出的巨大情感能量。
一位瘦弱的单身姑娘,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容貌,苍白泛红的脸色显示着她长期遭受肺病的折磨,总是一个人孤独地徘徊在英国北方原野上,耳边呼啸着凛冽的冷风。她那么怕羞,不容易亲近,在人前总是落落寡合。
这样一位姑娘,从没有得到过爱情的祝福。
但是,在她的描绘的世界里,爱情却是狂风暴雨,推枯拉朽式的猛烈,像原始生命力那样不可摧毁,超乎生死,白亮的不可逼视,像一团火似的要把人烧起来……。
由“爱”而产生的“恨”,是疯狂的报复,是无休止的报复,报复除他之外的全世界的人,在疯狂的报复之下,人性冻结。
时隔十多年,在有一定人生感悟的基础上,再次阅读《呼啸山庄》,头脑中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凯瑟琳如果当初没有嫁给林惇,而是嫁给希斯克利夫,她的婚姻生活一定会和谐美满的吗?”
围绕这样一个问题,我想到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话题。
凯瑟琳摇摇摆摆,心神不宁地完成了成长,这种成长,她付出了沉重的、生命的代价。
02
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成长于呼啸山庄。
在呼啸山庄这个“厌世者的理想天堂”里,这个美丽、荒凉封闭的世界里,老恩萧家里的三个孩子,几乎都是自己在自然成长中确立自己面对世界的方式,没有人指导他们如何面对生活中、人性中的问题。
呼啸山庄年轻人的情感都是原生态的,放任的、粗砺的。“辛德雷不懂得谦让和尊重,凯瑟琳也不懂得礼貌和安静,希刺克利夫带来的更是倔强、隐忍和功利化的态度”。
在生活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两人青梅竹马,一起在荒原上奔跑,玩耍,一起和他们共同的敌人辛德雷“斗争”。
青春年少的时候,总在追求“超人间的爱”,理想的爱,爱情,无关容貌,无关财富,无关地位,只在乎真性情。爱情,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的追求。“爱情,首先是冲破宗教、法律、道德等一切传统观念的自我追求,自我完成。”
因此,在凯瑟琳面对自己的爱情抉择时,嚷道:“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这个他就是希斯克利夫。希斯克利夫就是她存在的证明,她从希斯克利夫身上看到的是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我的最大的悲痛就是希刺克厉夫的悲痛,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注意并且感受到了,在我的生活中,他是我思想的中心。如果别的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如果别的一切都留下来,而他给消灭了,这个世界对于我将成为一个极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像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惇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我完全晓得,在冬天改变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改变叶子。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恰似下面的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耐莉,我就是希刺克厉夫!他永远永远地在我心里……”。
这激情的呐喊振聋发聩,感天动地。这种爱情如同狂风暴雨,推枯拉朽,超越生死,震撼心灵,理想中的爱情应该如此吧,千百年来种种文学艺术所歌颂的爱情应该是如此吧。我想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想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但是面对现实的人生,这种爱情是否能经得起考验,会不会历久弥新,日渐香醇?我总能想起童话故事中王子与公主恋爱时甜甜蜜蜜,但总是一句“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结束了全篇。王子与公主面对真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面对琐碎的生活会是如何一番情形呢?
03
现实生活中,长大了的凯瑟琳选择了林惇。
林惇成长于画眉山庄。画眉山庄中有亲切慈爱的父母,有彬彬有礼的年轻人,有道德的自我约束,有文明。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在抢一条小狗,他们在争抢之后或许是由于羞愧,又都不要小狗了,他们哭了起来。凯瑟琳这个漂亮的爱疯爱玩,纯真善良的小姑娘,在画眉山庄住了5个星期以后,“懂得无理是可羞的”,“不愿意表现出她粗鲁的一面”,并以此保持了和林惇的关系,取得了画眉田庄的好感。
受到文明熏陶的她开始理智地思考未来。她爱林惇,因为他年轻,长得俊俏,满脸春风,爱慕她,富有,会让她成为当地最尊贵的女人。她对耐莉讲“你难道从来没想到,如果希刺克厉夫和我结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吗?而如果我嫁给林惇,我就能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地位。”她嫁给了林惇。
很多人会用这段话来批判凯瑟琳。她虚荣,她势利,她自私,但,是不是忽略了一个前提,爱情的基础,世俗的爱情,日常的爱情,人间的爱情的基础。
凯瑟琳到教堂去举行婚礼的那天,“他只觉得自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了。”这个他是林惇。
她与林惇的婚姻如同和风细雨,情意绵绵,平和安静,有的是林惇对她的忍让与尊重,有的是与日俱增的幸福。
人世间的爱情最终不都终归与平淡?平淡之极便是绚烂。
虽然,凯瑟琳在与林惇的婚姻中,她总有不甘心,她觉得生活不自由,平庸,在荒原中长大的凯瑟琳不习惯文弱脆弱林惇,“在自己精神的世界里她背叛了自己的生活,她怀念以前的日子,怀念有一个骄傲地和她站在一起的小男孩,他把她当做自己,他们之间没有礼节和规范,只有真诚的相对”。
成长使凯瑟琳陷入既怀念过去的日子又不舍现在的文明生活的矛盾中。
在她的矛盾中,她留下幼小的女儿永远离去。慈父林惇和纳莉的精心爱护,她的女儿就像一粒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得到阳光和雨露的抚养滋润,欣欣向荣,她的肉体和心灵都健康地成长着,她长成为一个秀丽、活泼而又温柔多情的好姑娘。
在这段感情中,我看到更多的是人生的幸福。
在爱情的抉择中,凯瑟琳完成了自我的成长,从幼稚任性变地成熟理智。
希斯克利夫却拒绝长大,始终执拗地停留在成长的门外,进而进入了另一个极端。
我同情希斯克利夫年少时的流浪,面对辛德雷的“嫉妒”时所遭受的不幸,感动他对凯瑟琳深入骨髓的爱恋,他沉郁、坚韧、不屈不挠,在孤独沉默的外表里面,埋藏着一颗滚烫的、炽爱凯瑟琳的心。
但是这个人“对待世界的时候首先看待这世界是怎样来对待他”,他与凯瑟琳疯跑,玩耍,有爱恋,有志趣相投,他对凯瑟琳真诚相待是因为凯瑟琳对他也一片真诚。但是,某种意义上,也有对辛德雷的反抗。他得到的太少,所以他要求的更多,但是,没有人来告诉他,最应该的方式是什么。他对待世界的方式很多时候都是反抗,更容易走极端。
凯瑟琳在面对爱情选择的时候,她要面对的是未来,而他没有未来。“那时他十六岁了,相貌不丑,智力也不差,他却偏要想法表现出里里外外都让人讨厌的印象,自然他现在的模样并没留下任何痕迹。”“他学了一套萎靡不振的走路样子和一种不体面的神气;他天生的沉默寡言的性情扩大成为一种几乎是痴呆的、过分不通人情的坏脾气。”凯瑟琳在这一个近来,另一个出去的当儿,看出来这两个朋友气质截然不同,“犹如你刚看完一个荒凉的丘陵产煤地区,又换到一个美丽的肥沃山谷”。
但在他的心里,是林惇夺走了凯瑟琳,然而是这样吗?是林惇夺走了凯瑟琳吗?
他重新回到呼啸山庄后他开始了疯狂、残酷的报复,这种报复似乎无休无止,小林惇、小凯瑟琳、小哈里顿……。他逼死、凌辱了两座庄园的两代人,使曾经迫害过他的人受到加倍的痛苦。
“这就是爱么?由爱而生的恨?他究竟更爱凯瑟琳,还是更恨这个世界?他是在为凯瑟琳而报复,还是在为自己而报复?他更爱凯瑟琳(真实的凯瑟琳),还是更爱自己(他要“凯瑟琳”永远只属于他一个人,留在他自己的世界里)?你是我,我是你的意思是“假如我是流向洼地沼泽的水,你也绝对不能向大海流去吗?”呼啸山庄是封闭的,希刺克利夫狂热的坚信自己的爱,坚信凯瑟琳对自己的爱,那么,这种极端的狂热就是极端的爱吗?”
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此刻似乎有了答案。
我不排斥“完成自我”的爱情,狂风暴雨,推枯拉朽。但在这现实世界中,天长地久的毕竟是“人间的爱”。
无论如何,这是成长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