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丰满”是经常给文学作品的赞誉,但怎样的状态才算是丰满呢?有血有肉,形象逼真,跃然纸上……其实就是读者读了,会自然地觉得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可以找得到的,甚至就和生活中看到的谁谁谁“一模一样”。
严肃文学作品非常讲究人物的丰满性,比如《活着》里的福贵,《红高粱》里的九儿和于占鳌,《红与黑》里的于连……作者不会因为他是主人公就对他迁就,让他只干“正确”的事情,“坏心思”一点儿也没有。
而在一些流行文学里,为了让读者有更愉悦的阅读感受,也为凸显人物特色,便会做很多特殊安排,比如言情小说里,男女主角基本都无可挑剔,他们的爱情也都纯净完美;比如武侠小说里,主人公都是不死的神侠,有无尽的奇遇和用不完的巧合。
这些作品中,作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很多“负面”的东西。
在《穆斯林的葬礼》里,有两个人物最为单薄,一是梁冰玉,二是楚雁潮,但这两个人物太关键了,是故事的主线人物,而他们还是凄美爱情的主角。也正是因为此,让整部作品显得有些单薄。有人说,《穆斯林的葬礼》是最名不副实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大抵也是因为此。
※梁冰玉的缺漏
作者把梁冰玉塑造成一个敢于追求爱情,不惜突破一切的人,包括教规。但这样的人生目标从何而来?这样决绝的勇气又从何而来?
不可能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书中,对梁冰玉感情的描述很简单,只是说他在上大学时,对一个叫杨琛的道貌岸然的谦谦君子动了情。因时局混乱,杨琛居然是军阀政府的暗探,梁冰玉因此而伤心,对爱情失去了信心,决绝地跟着姐夫踏上了去伦敦的船。
爱是自私的,一个在热恋中的女孩子一般不会因为对方的“政治倾向”而放弃爱情,更何况杨琛是站在当时的合法政府那边,而梁冰玉只是一个女学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政治倾向。
只是因为同学们的“闲话”,就放弃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初恋,这于理不合。
在伦敦,和房东儿子奥利佛朝夕相处,她因为杨琛的伤害而害怕爱情,所以拒绝奥利佛。如果用穆斯林的教规来解释她为什么拒绝奥利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也更具说服力。
看到因为给自己买“栗子”而被炸死的奥利佛,梁冰玉崩溃是可以理解的,在悲愤时刻,发现对“姐夫”的爱,而姐夫也觉察到对她爱得无法自拔,多少有些突兀。
是谁给了梁冰玉的勇气,而又是谁给了韩子奇的胆量,难道只是觉得“我们到要死了吗?”
人物的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作品中的人物尤其如此。人物需要有足够的铺垫才会让后来的事情顺理成章。《红与黑》中,于连要勾引女主人,而女主人怀着羞愧的心出轨,在书里顺理成章。
最后,梁冰玉要抛弃女儿,放弃韩子奇,也是突然做出的决定。书中做的交代是她不愿做任何妥协,爱情没了,一切也就没了。会让读者觉得突兀,和对梁冰玉的人物形象有关系。
梁冰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有足够的材料让读者建立丰满的形象,把书读完,也无法对焦一个具体的样子来。
※ 完美爱人楚雁潮
楚雁潮有多完美?
北大英文泰斗严教授最得意的门生,一毕业便被留校,并担任大一新生的班主任和英文教员;
教学能力深得严教授真传,无可挑剔,而且还有非常强烈的事业追求,要将中国的文学作品让世界人民读到;
温文儒雅,阳光率真,学识渊博,对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都了如指掌,对很多外文名著,都可全书背诵;
对待感情更是不离不弃、不折不扣,愿意为自己的爱人牺牲一切,即便韩新月去世一二十年以后,依然在韩新月的坟头深情地拉着小提琴。
作者把楚雁潮写得太完美了,甚至连个“不好的出身”都不愿意给他,只说他爸爸神秘失踪,谁也说不清是什么出身。
这样完美的人,是适合“完美的”韩新月的,算是成就了才子佳人的文学传统。
楚雁潮太完美了,就像他们追求的“完美爱情”。他竟然完美到不愿意在韩新月父母面前隐藏自己的爱情,而如此完美的人竟然不知韩新月是个穆斯林,不清楚穆斯林不能和异教徒结婚,还用自己理想主义的想法说“自己和韩新月是为了最纯真的爱情”。
当然被无情地拒绝,也间接地让韩新月提前走完了人生之路。
完美的人设,造就了虚无的爱情。
生活中有很多悲剧,但被设计成的悲剧生命力会不强。
※《穆斯林的葬礼》的成功
这些单薄的人物影响了作品的文学性,但并不阻碍它的成功。
《穆斯林的葬礼》为我们完整展现了一个我们社会中的隐蔽角落,穆斯林的生活方式能保持千年,种说明了他们的生命力。穆斯林的生命力,也正是这部书的生命力。
在书中,结婚、节庆、礼拜、葬礼、祭祀,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了细致而完备的介绍。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辅以凄美的爱情故事,就不会显的那么枯燥。
一部作品不可能把所有的环节都做到完美,这部作品营造的氛围是极佳的。虽然有五十多万字,但整体都在一个氛围和情绪里面,不得不佩服作者的专注度,和写作时的全神贯注。可以想见,作者在这部书上下了大功夫。
读者在这样的氛围里,能感受到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但即便再悲苦的事情,在作者营造的氛围里,也都成为了另一种美。
所以,这还是一本值得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