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随想一则(儿童教育)

我们都曾是孩子,“ 然而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时候的情形了”,不能和孩子有共情。鲁迅先生没有忘却孩提时的心理,他的散文很多地方都是以儿童的思维来叙写的,这是与别人的回忆录不同之处,是先生的独特魅力。他理解孩子、关心孩子、相信孩子代表未来。为了救救孩子,他讲到了提倡白话文,讲到该给孩子怎样的童书,该怎样保护和发展儿童的爱美和求知的天性。

《五猖会》里我背完书,父亲点头说“不错,去吧”,家人工人们都很高兴——他们每个人都爱“我”,为我背下了书(是个聪明孩子、是个读书种子)而真心替我高兴,大家都爱“我”,大家都不懂“我”。隔膜的爱,无效的教育,“难行和不信”的道德教训,都是我们读后应当反思的。


上上周读了《朝花夕拾》和《且介亭杂文》,因为我读的版本是这两个集子合订为一册的。上文的随想主要针对《<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两文。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太拔高,不贴近生活,难于模仿、实践,于是受教者只好听听而已。因为“难行”,所以“不信”。“二十四孝”便是这样的一例,这种不近人情的教训,大概会把人往两个偏激的方向驱赶:一是愚蠢,一是不信(虚伪冷漠、知行分离、消极抵抗)。

你可能感兴趣的:(《朝花夕拾》随想一则(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