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这样的包拯当真毁三观?

图片发自App

说起包拯,大家皆是耳熟能详的。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后人称之为“包青天”。当然只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包拯的形象,其实历史上的包拯和我们所认识的包拯差别很大,历史上的包拯额头没有月牙,皮肤也不似黑炭,政绩也不全集中在断案方面,只因他的断案方面是最能接触到老百姓的,所以老百姓便以此来歌颂他。

历史真实的包拯模样

之所以会先从这讲起,其实是想告诉大家,从我们记事起,我们所能接触到关于包拯的影视剧、神话故事、传说等都是导演或作者给大家展示出来的他们认为的最适合当下的包拯模样,它本就是区别于历史,那便不会再有好坏之分,又如何谈起毁三观呢?

图片发自App

为什么会讲到这个话题呢?主要是因为最近迷上了郑烨主导电视剧《开封府》,刚播放就看到弹幕纷纷刷屏,扑面而来的便是一通吐槽:“什么鬼?”“毁三观”“毁包拯”等字眼。当然对于这种看法,我不予评价,就个人而言,还是比较喜欢看完剧再做评价。事实上,看完这部剧的我是真的从内心深处喜欢它的,也比较欣赏郑烨塑造的趋于人性的包拯。

图片发自App

为什么如此钟爱这部剧呢?

第一,剧情安排的合情合理,塑造的包拯趋于人而非神。剧情刚开始就讲到,包拯是父母老来得子,生面黑而父母惧,被父遗弃荒野,饿狼不食,兄长路过见其可怜抱回家抚养,儿时的包拯很木讷,连数都不清数,常常被嫂娘说,直到被害掉入井中,虽得月牙开一窍,但依旧不改木讷,不过剧情到这发生了转折。不可否认作者在一开始也赋予了一些神话特点,饿狼不食、得月牙开一窍,但剧情的发展更合乎常理,趋于人性,面黑而被人惧,体现人性;先天不足,而后开一窍于精,是想告诉大家人无完人,而神是完美的。

图片发自App

第二,尊重历史,顺时者昌,逆时者伤。包拯生活在宋仁宗在位时,导演重笔刻画了宫廷、朝臣的生活背景和人物形象及事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讲述了包拯如何审理扑朔迷离的案件经过。顺境便是狸猫换太子案揭穿八王爷造反的阴谋赢得先皇的赏识信任,临终托孤;刘娥掌权后,顺势斩杀国舅;大破宫廷失火案,助皇上掌权等;逆境便是考场作弊案,针对范仲淹被贬表现出有心无力;陈世美抛弃妻子案,虽艰难地铡死陈世美,但无奈以家破人亡付出惨重的代价等。

图片发自App

第三,爱恩情仇,人伦常情。包拯的一生出现有三位重要的女人,第一位就是他的嫂娘,养育了他,成全了他。对于嫂娘,包拯有养育教导之恩,亦有内疚自责之心,嫂娘的儿子包勉因陈世美之案死后,他曾有过自杀未遂;第二位是他的妻子端午,从小陪伴他,并为他生下一子,最后替他报恩而死。对于端午,包拯有相敬如宾,夫妻之情,亦有愧疚之意,所以当得知端午替他求娶雨柔时,坚决的拒绝了雨柔;为了追查陈世美之案,无辜让端午丧命更是愧疚不已;第三位是他唯一爱过的雨柔,因时局导致不能相守在一起,但雨柔一如既往的在官场上助他。对于雨柔,包拯有爱慕之意,欣赏之情,也是促进他实现人生的志向的动力等,就是这样的三位女子丰富了包拯的人生情感,让包拯有了叛逆、执着、取舍和爱,也让包拯拥有了人伦常情。

图片发自App

从论述中大致看出,郑烨塑造的包拯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这样一个全新的人性形象。而郑烨会如此塑造人物形象,也是抓住当代人打破迷信,更崇拜自我的心理。

故而这又回到我开始所讲的,包拯生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他的解读千奇百怪。从历史角度看,包拯形象地演变大致是从人到神再到人的一个变化过程。

可不管怎样演变,也挡不住我喜欢这个完全打破传统的、触手可得的、很人性的、真实怪才的包拯。


印象深刻的台词:

雨柔:我喜欢你,面黑心不黑。

包拯:我是人,也是有感情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封府》:这样的包拯当真毁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