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方式,读不懂的书也许就读懂了

        刚开始读《华杉解读孙子兵法》,读不懂写的是什么。只有标题很好理解,内容却理解不透,特别是书中列举的战争故事晦涩难懂。

        曾几何时,想换一本白话小说去阅读。但仔细想想,今天不读,什么时候再读呢?于是,尝试换一种读书方法,也许就理解了书中的内容。

        古文是我学生时期的弱项,文章背不会,翻译不了,以至于考试时古文这一块儿总拉分。造成这一弱项的原因在于平时的积累不够,课文和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意思没有掌握。

        记得大学最后一年,十一假期在学校啃读《红楼梦》。那是我第一次读白话文之外的书籍,还不完全是古文,半白半古类文章。七天的假期,除了读书,什么也没做,直到晚上很晚才读完了一本书。

        之后的很多年,基本没有接触过古文。以至于现在,拿起带有古文的书籍,心里就发怵。不读古文,就不了解古代文化。为了更多了解知识,就要接触不同种类的书籍。

        尝试用不同方法读书,以达到能读懂书中的内容即可。出声读,出声读的好处是心可以完成沉浸在阅读中,不受外界干扰。同时,出声读还可以完成每天必备的任务。给读书打卡群里推送视频,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当天的读书任务。出声读便成了一举两得的事情,在读《华杉解读孙子兵法》中,我习惯了出声阅读法。

        必要的时候进行回读,回读的好处是反复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书中的主要人物、不容易理解的词语。通过回读进行识记,根据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必要的时候,通过回读,边读边思考,难懂的地方自然就读通了。

        读《华杉解读孙子兵法》,我养成了做批注,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难以理解的字词,通过百度搜索来解决。读书做笔记的好处是,便于读完之后通过自己所提取的精华部分回顾本书内容。

        近来我养成了一种重要的读书习惯,对于书中的论点,喜欢拿现实中的事儿进行对比,有时读着读着思想就跑到了事例中。有人说,读书一分钟,思考四分钟。目的是尽快记住书中的内容,在现实中进行运用。

        读书不在多,在精。有用的书,反复读,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是最好的。能把读过的书尽快记住,最好的方法是输出。

        读不懂的书,不要着急,耐得住性子,多用几种方法。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书本上,啃读书中的每一句话。读着读着,也许就有感觉了,就读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种方式,读不懂的书也许就读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