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1925年生,奶奶1932年生。
爷爷奶奶是在1952年认识的,那时候爷爷28岁,奶奶21岁。他们第一次见面,就是成亲的时候。
他们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自由恋爱,是通过媒人认识的。媒人到奶奶家说亲,奶奶的父母同意了,爷爷也就请了花轿去奶奶家。
那时候爷爷还在糖寮打工(类似于今天的糖厂),奶奶过来一年以后,爷爷就回家务农了。
想起来,之前爷爷还和我讲过不少在糖寮的趣事,都是那英俊的外表和幽默的个性惹出的事儿哈哈。o
爷爷奶奶一直在家务农,晚上爷爷就会跟附近的村民一起去打鱼,天亮就回家。
说起为什么打鱼,奶奶苦笑一声:
“那时候穷啊,不打鱼拿什么下饭呢?”
爷爷奶奶一直在家务农,家里也是一直穷得叮当响。
尤其是大公社的时候,为了挣得几个公分,爷爷奶奶付出了非常多的劳动。
那时候男性农民上一天工算9个公分,女性劳力算8个公分。奶奶跟我说,那时候上一天工,大概可以挣到1分钱。
一般的女性一天算8个公分,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奶奶就申请干多点活,这样可以挣多些工分。于是奶奶干的活比一般的妇女要多。
交公粮的时候,妇女要挑六十斤的公粮去县里,奶奶挑的是70斤。一些男性才干的粗重的活儿,比如舀沙,推翻斗车等等,奶奶也会干。就这样,一天也就多了0.5个公分,算8.5公分。(挑70斤的粮食走10公里路,现在的我都做不到,不知道奶奶当年是怎么做到的!)
那时候家里穷得响叮当,还好奶奶的娘家家里过得还不错。奶奶的爸妈在当时应该属于比较精明的农民,不仅地种得好,还会养猪来卖钱。而且住在县城里。对这个女儿也是非常照顾。
奶奶的爸妈和弟弟们对她也是很照顾了。我记得奶奶一共有6个弟弟。从我记事起,好像就只剩下一个舅爷爷了。
那时候奶奶的妈妈,也就是我的曾外祖母,心疼她这个唯一的女儿,每年都会给两个小猪仔给爷爷奶奶养。好不容易养了一年的两个猪仔,有一只要留给大队。因为家里的小孩太多,粮食不够吃,爷爷奶奶就用一只猪去抵掉欠的粮食。剩下的一只猪,爷爷奶奶就抬去县里卖。
爷爷奶奶两个人,一条扁担,抬一头150斤的猪走10公里路!这是什么概念啊。不抬这头猪,光是走10公里我们都觉得累,何况爷爷奶奶还要抬着这头猪,而且全程就只歇一次。(在一个叫五里的地方)奶奶说,现在经常腰痛,包括腰间椎盘突出的病根,可能都是那时候落下的。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当时爷爷奶奶过得有多难。
每年卖猪的时候,奶奶的爸爸,也就是爷爷的岳父都会说,可以去借他们的牛车来拉,这样就不用那么辛苦。而爷爷选择他和奶奶直接把猪抬去卖,是因为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去劳动挣工分!
早上吃完饭就出发,卖完猪,中午在岳父家吃完饭,下午就可以回来公社上工了。这样就只少了半天的工分。
如果去岳父家拉牛车,爷爷要抽半天去割草(喂牛),半天去借牛车。半天去卖猪,还得花时间还车。虽然是省了不少力气,可是少挣了一个工分啊!
卖了猪以后,会送10斤的肉票(那时候是粮票时代,有肉票才可以买到肉),可是家里太穷,这10斤肉票,爷爷也舍不得留着,也卖出去了。
卖了几头猪以后,缵了一些钱,爷爷就买了些材料,盖了两间茅草屋。之前一直是住在曾祖母家里,现在盖了两个茅草屋,才搬了出来。可是就连盖这个茅草屋要花的几百块钱,爷爷奶奶也没有凑齐。
盖茅草屋需要用的一些柱子的钱也是舅爷爷给的。那本来是曾外祖母留给舅爷爷结婚用的钱。可是舅爷爷因为当兵入伍了,没那么快结婚了。曾外祖母就把钱给了奶奶先用。
奶奶说,后来舅爷爷退伍了,她也没有能力把这钱还了。
说到这里,看到奶奶眼里有泪花。不知是有沙子飞到了眼睛里,还是奶奶回忆往事,忍不住落泪。
那时候的爷爷奶奶太难了!
可就是这么难,他们也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子女多读点书。
可能是穷怕了,希望读书改变命运,自己的小孩以后不用像自己这么命苦吧。
大伯是读到高中才毕业的,大伯是1955年生的,那时候能读到高中,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应该能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了。
当然,大伯能读到高中,也离不开曾外祖母的支持(对于大伯而言,就是外婆)。一开始大伯住在家里,只是去县里读书,中午会去曾外祖母家吃饭。后来觉得家里离学校太远,就住在了曾外祖母家里。
奶奶说,那时候连个书包都没有,就拿着个手提袋装书,后来曾外祖母也给大伯买了书包。那时候读书报名费不多,也就几块钱。可就是这几块钱,也是曾外祖母出的。
后来曾外祖父老了,没法干活了,家里的经济收入少了,对几个外孙的支持少了。几个姑妈和爸爸叔叔才没能读到太多书。可就是这样,有两个姑妈也读到了小学毕业,一个姑妈读到了四年级。二伯,爸爸,和四叔也都读到初中毕业。
我觉得爷爷奶奶特别了不起。
现在,也终于苦尽甘来。
每年春节,看到家里四代同堂,一家人和和睦睦的样子,我就特别开心。我相信爷爷奶奶也一定特别开心和自豪。
我所有的姑妈,大伯二伯,叔叔,还有我爸爸都特别孝顺。
大伯和爷爷奶奶挨着住,爷爷奶奶每次有什么病痛,都是大伯带着去看病。伯母对爷爷奶奶也是照顾有加。
二伯是跑运输的。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可是时隔一两个月,也总会买些好吃的,回来好好陪爷爷奶奶吃上一顿。
老爸19岁出外打工,打拼了十几年,存了几万块钱,首先不是给自己盖楼,而是先在老家盖了一栋楼,改善爷爷奶奶的居住环境。
爷爷奶奶的社保,合作医疗这些手续,是四叔在帮着弄。
几个姑妈也是隔一段时间就上门探望一次。住得远的三塘姑妈和港头姑妈,每隔两三个月就来一趟。在家里小住几天,给爷爷奶奶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嘘寒问暖,缝缝补补。
住得最近的姑妈,隔三差五就会送些新鲜的鱼过来,每次过来,还帮着做一些家务。
在这样的影响下,我们这些孙子辈的,也都很孝顺!
写到这里,我都好感动!!!
身教大于言传,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我们又怎会不耳濡目染。
每年爷爷生日的时候,所有的叔叔伯伯,姑妈,堂哥堂姐,表哥表姐,甚至连姑表姐夫们也会了来。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两年,很多朋友夸我脾气好,真诚,善良!以前我说是因为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经常这样教导我:出门在外,要听父母的话,不要打架。
现在,我发现最重要的不是他们说了这些,而是因为他们就是这么做的呀!
现在,爷爷96岁了,奶奶89岁了。我相信两位老人经历了这么多,对现在拥有的,是相当知足的。因为现在的局面,已经是他们未曾想过的。
如果还有些许担心,那就是几位孙子还有孙女的终身大事了。
我的堂哥堂姐们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我是家里这一辈最小的,比我大一岁的堂哥,今年也已经带了嫂子回家过年,相信很快也会结婚。奶奶的内孙,就只剩下我一个人没有带女朋友回家了。今天我和奶奶说:奶奶,我有女朋友了。
奶奶笑了,仰着头靠着椅上,停顿了好一会儿,眼里躺下几滴眼泪,才抬起头对我说:那奶奶就放心了。
那一刻,我仿佛读懂了奶奶没有说出的一句话:如果能看到你们过得幸福,奶奶就死而无憾了。
我差点哽咽。 没想到奶奶这么关心我们这些孙子们的幸福。
奶奶说:如果人家同意(指我女朋友),找个假期,带回来让奶奶看一眼。
我感动不已。
停顿半晌,回了一句:“嗯”。
奶奶的内孙就只有我尚未结婚了(我亲哥虽然也未拜堂办酒席,可已经扯了结婚证,和嫂子生下两个男孩。堂哥也和嫂子一起买了房。)
如果我能够找到一个好媳妇,奶奶也就没有太多牵挂了。当然,奶奶除了担心她的内孙,也牵挂她的几个外孙。有几个表哥表姐比我年纪稍大一些,也尚未找到对象,奶奶也很牵挂他们。
爷爷奶奶这这辈子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运动,大公社,包产到户,也经历了改革开放,新中国的现代化。
他们有生命沉淀了这么多美好的故事,而我选择用文字记录和传承。
写到这里,文字已不足以表达我对爷爷奶奶的感激和敬佩。但还是希望表达一下我心中的爷爷奶奶。
爷爷是一个勤劳的人。
80多岁了还当着生产大队的队长,一直劳动到90多岁。我记得小时候还见过爷爷砍柴,那时候他都80多了。到现在90多岁了,家里供奉的祖先,逢初二、十六拜神的时候,很多事情也是他在操劳。前两年还是村里祖公庙的照看负责人。
直到这两年脚实在是痛,走路困难了,事情才慢慢交给了大伯和爸爸们代劳。
爷爷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村里的人都很敬重他,我相信不仅仅因为他曾经是生产大队的队长。也因为他的乐于助人和真诚待人。
爷爷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
小时候,爷爷经常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跟我们讲他那时候的见闻,现在90多了,经常看到他也是满脸笑容。
爷爷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小时候,爷爷常常给我们用竹子,用藤条编织各种玩具。记得每年的端午节,爷爷就把粽子做成长颈鹿的形状,送给我们。
以前家里用的很多竹制品,簸箕,扫帚,爷爷都编过。就连家里养鸡用的围栏,都是90岁的爷爷搭起来的。
而奶奶,是爷爷一生做得最对的选择,最好的投资。
奶奶家境比爷爷好那么多,虽然结婚前从未见过这位后生,却跟了爷爷一辈子。
奶奶一直任劳任怨,辛苦养大7个小孩。操持着家里的大部分事务,奶奶记性一直特别好。家里的大小事情,每个儿女,孙子的工作,生活,婚配情况,奶奶基本都记得住。
这就是爷爷奶奶的故事。
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个值得传承的故事。
从前两年开始,我就特别想要记录更多关于爷爷奶奶的故事,甚至用思维导图画完了从爷爷奶奶开始,家里的整个族谱。一是因为家里表哥表姐亲戚太多,我时常记不清楚。二是因为觉得这些事情非常重要,值得记录。
现在我问爷爷奶奶,爸爸和大伯,有些事情还能理得清楚。可是到我侄子,我儿子这一辈呢?这些故事和家族关系,谁又能完整的告诉他们呢?
今年很顺利的拍完家庭大合照,四代同堂!也写下了这些故事,这个春节过得相当有意义!
愿你我,都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写到这里,再看着家里这座现在看来稍显简陋的小平楼,觉得意义非凡。也感叹奋斗的的不易。这是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一起奋斗的成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