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


少时很少见石碑,这二十多年它不再是稀罕之物了。

不说古代,不说出土的古碑。我思忖,当今石碑大概分两类,一记喜,一记悲。喜则给生者歌颂功德,悲则为死者记述生平。我去乡间,有人给乡亲修了路打了井,就赫然在显眼处树碑刻石,不管能不能,反正是想不朽的。古代有清官离任,百姓依依,除送万民伞外,会有群众自发刻清直碑。不知现在有没有?

但民间石碑最多是墓碑吧!墓碑的主人一定不会太清寒,真正的贫苦之家活着的人尚且为三餐担忧,哪有余力闲心为逝者立碑纪念?前几年立碑之风盛行,凡人在外家在乡下的人,父母亡后多要在坟前立石,以示不忘根本。以致乡间坟墓地,墓碑林立,一派森然。碑上文字,无非父母养育辛苦,儿女感激涕零,后代耕读传家。在乡人看来,一半个立碑是新奇,多了就流俗,没有意义了。

城里公墓的墓碑实际是碑林,怆然对天,走进去头皮都发紧。好多墓碑上刻着两个人的名字,一白一红,一死一生。不知这是谁的发明,后来约定俗成。死者长已矣,但活着的人到墓地看见自己的名字和亡人并排,仿佛他或她招手让你快过去作伴,会是怎样的感觉?诚然,大多数人死了真是要去那里的,但不要这么早就把活人的名字刻上去行不行?这让我想起原先的作品作者介绍,一律(19**---),你还活得好好的,但那破折号后面你死的日期位置已给你留着,好像在说快死吧,快死吧,让我的介绍完备吧!让人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坟墓有假有空,墓碑更充满传奇。有富豪后代厚葬父母,害怕盗墓贼光顾,故意在墓前石碑刻上穷家祖先的名字,以全资产。当然,他得给穷家一些好处。张家碑刻李家名,处心积虑,味道百般。

陕西有落魄秀才,云游到江浙,不小心打死了人,官府捉拿甚急。秀才被逼无奈,打发人快回老家,在最近死的人坟前立碑,写上自己的名字。官府到达,村人都说秀才回来暴病而亡,他们严防死守,都心照不宣,竟然蒙骗得逞。二十年后秀才来归办私塾,对那家的后代全部免费教导,也算是尽了文人节义了。

三伯可怜,就一儿子凯。凯憨傻,终身未娶。三伯不敢指望凯能传递家帮,就那样养着凯。凯先死。儿死父先,悲恸。凯无后,三伯给儿立碑,痛极。凯三周年时,三伯想自己百年之后不知道谁会管,担心没人给自己办置,索性自己给自己也立了一通碑。活人如此,碑文自撰自书,碑石自刻自立,痛不堪言。

当然也有好友间的恶作剧。民国初,有友三人自宁夏归,路上分叉,一人在兰州多停了几天。先回的两个合计给他刻了一个小碑,回村告诉他夫人,说他死于三年前的瘟疫,已经埋骨万里黄沙。他俩感念友情,把墓碑捎回告慰他家人。家人几欲哭死,二人故作镇定。五天后,滞后的人回来,真相大白。他很有雅量,对那两个人说,咱们是好友 既然我死了,你们总得表示一下,随一份礼吧!二人稍显尴尬,请大伙吃了一顿了事。这事现在在我村仍然笑谈。

墓碑的兴盛,催生了墓石业的发达。附近有专门开采大石的料场,把石头打造为墓石。相应,有了刻碑者的书丹,个别人的书法显现着古韵。

五六岁时发现拉子家的门外用石头支起了一通很厚的石碑,上学后认得那是清朝的某人为其父母所立,他是哪里人就不知道了。这碑被当做吃饭桌,后坐凳,有人躺在上边睡觉,有人把猪羊按在上面宰杀。人们忘记了它是墓碑,它只是一块石头。

是的,不管是帝王的功业碑还是百姓的墓碑,它们的结局要么被掩埋要么被发现。被供起来的大碑永远寥寥,大部分被铺路踩在脚下,或者被做凳压在屁股下,谁管它的主人是谁,是来自皇陵还是荒坟。

想起安徽那边巨大的贞节牌坊,它们是墓碑的近亲吧,更悲怆难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