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一种直达古意的识别

在某个平台呆久了,就会有那么些人,只"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按规则玩,譬如区块链。国民之中的不少人大抵如此,见怪不怪。

图片发自App

这是劣根性所致,可怜可叹无济于事。奈何每个新生事物均是如此,股市、期货、现货市场无一例外。无利不起早,有甘当韭菜之散客,总有设套收割之“镰刀"。

其实小众的书法界也是如此,无利而不往也。

佩服了启功先生洞察世事的“通透",即使有人仿冒了老人的书迹,他也说那字确实是自己所书写。按他的意思,是要"留一碗饭"给假冒者吃。

且不说这种做法是不是"扰乱"了"市场”,却只与"慈悲为怀”的情怀相关,佛性而普世。

学习书法本身也是如此。

通,即达,是一以贯之的酣畅、爽快。

米芾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 ‘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海岳名言》)

可见,“刷字”,是一种多么畅快的感受。

米芾《虹县詩帖》

通,即不滞,不是写写停停的迟疑。

通,就是长时间浸淫后的温润。如老坑里的美玉,不耀眼不生猛,不矫饰,不是假自然,而是浑然天成,是洗礼后 的清澈,漂拂后的明亮。

沈曾植 扇面

通,即洞明世事,不激不厉。

《朱子语类》卷七六:"凡事见得通透了,自然欢说。"
苏轼《东武帖》

通,即是拨云见日,豁然明亮。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王羲之《丧乱帖》

透,不是一览无余,而是时有时无。

透,不是初恋般相互告白后的无聊、相互慰藉,而是历经沧桑后的笑容,是“蓝田日暖玉生烟"。

透,不是刻板,是活脱,是狡兔。

通透,是“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

“吾志于古篆殆三十年,见前人遗迹,美则美矣,惜其未有点画,但偏傍摹刻而已,缅想圣达立卦造书之意,乃复仰观俯察六合之际焉,于天地山川,得方圆峙之形;于日月星辰,旨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全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咀嚼之势,随手万变,任心所战,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唐·李阳冰《论篆》)

通透,是开放性的,不是闭合性的、固定性的。

通透,是磅礴之气,非小文小气。


琅琊台刻石

通透,是高古的传统,点铁成金,而非一知半解的个性,偶尔得之的雅惠。

通透,是真正的唐法,非当下时风。

后世学篆者多攻“玉筋篆”,如元赵孟頫专工行草兼学篆籀,偶作小篆,雅有古法。用笔得力,端俨中可见参差,丰腴而不失清健。然历代习篆者中,毕竟悟入真相者少,令人捧腹之事常有,如宋章友直曾教人习篆:
“章乃对之作方、圆二图,方为棋盘,圆为射帖,皆笔所成,其笔画位置疏密,分毫不差。…….其人方大骇愕,不敢复请问”(宋·陈《负暄野录》)
此亦是为“玉筋”遮目而不识真小篆也。至于郭忠恕、梦英之流,格卑韵薄,直落小家数矣:更甚者如清代初期篆书家或烧毫,或裹锋,或卷帛,“正襟危坐,用志不分,乃敢落笔”,如此以成铁线,日摹仅数字,“竟此一本,凡经半月,心力弹瘁”。自以为直追李监、斯翁,实未曾悟入真相,而愈行愈远,无复有缘谋少温之面矣。

通透,是果敢,是斩钉截铁,不是犹犹豫豫、婆婆妈妈。

通透,是得力得笔,气格饱满。

通透,是古厚,是沉稳,是泰山倾于前而不惧的淡定。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透:一种直达古意的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