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双面人生(上)


纳兰容若就是纳兰性德,他和仓央嘉措是同一时代的两代人。纳兰性德1685年去世,此时30岁。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也就是仓央嘉措两岁的时候,纳兰性德去世。仓央嘉措是24岁去世。纳兰性德是蒙裔的满人。仓央嘉措是妃非蒙非藏大达赖,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是万民敬仰的达赖。两个人都是短命才子。两个人在身世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从两个人的诗歌创作来看,虽然仓央嘉措用藏语,纳兰性德用汉语。它们的词有相同的特点,他们的诗歌都充满真情,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这样的情感特别容易引吸引读者的共鸣。他们的诗歌非常的自然,都是真情的流露,而且还我不加掩饰。他们写的诗歌都非常哀伤。仓央嘉措的“不负如来不负卿”,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都是为人所熟知的。它们有异同工之妙。她们都在写情感,男女之情。他们都在写求之不得。内心当中无比的茫然、凄婉。今天人们喜欢它们恰恰是喜欢这样一种哀伤,喜欢这样悲剧英雄留给我们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宋朝之后中国词坛不多见的词人,在宋以后著名的诗人、词人没那么多了。但纳兰性德乃至于王国维对他的评价也是如此“自宋之后,唯此一人”。看得出来他在中国传统文人心目当中,地位是极为高尚的。纳兰性德原来不是叫纳兰性德,叫纳兰成德,为了避太子的讳,改名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在外人看来,有无比让人羡慕的身份,非常显赫而高贵的家室。首先满清的国姓叫爱新觉罗,而纳兰性德的母亲就姓爱新觉罗,也就是说纳兰性德的父亲娶的是皇家的公主、格格。纳兰性德的外公是美亲王阿济格,阿济格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2子,也就是努尔哈赤的亲妹妹嫁给了纳兰性德的父亲,生下了纳兰性德。努尔哈赤是纳兰性德的曾祖父。说的更近一点,那兰德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表哥,他的名字就叫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这是他第一重血统上高贵的身份。他的父亲是康熙王朝的重臣纳兰明珠,算是康熙皇帝的姑父。康熙在早期极为信任他。他对于康熙的一生,极为重要。当时他是力荐康熙撤三藩,统一台湾,抵御沙俄。

这些事情都是由明珠扮演重要的角色,明珠是康熙王朝的重臣,后来成为权臣。他们家因此非常的显赫,权倾朝野。纳兰性德并不姓纳兰,纳兰是他的名,他姓叶赫那拉,一个满清的开国皇后, 同时他也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那拉蒙古。她生下皇太极。这位皇太极领着大清王朝走上强盛之路,而纳兰性德的祖父、曾祖父都是叶赫那拉氏。叶赫娜拉还有一位我们更加熟悉的对清王朝影响更大的一位皇太后慈禧太后。

纳兰性德的一生为什么含有悲剧色彩?我们看来光辉环绕的东西,也许在别人的生活中未必如此。他的外公是阿济格,他父亲娶的是阿济格的第五女爱新觉罗氏阿济格,她有一个同胞的哥哥多尔衮,他是大清的摄政王,权倾朝野。其实他被后来的顺治皇帝深深的怨恨,在他死后的两个多月,顺治就对他进行了清算,首先剥夺了他一切的潘号、封号;其次掘坟暴尸。这样一来这位多尔衮家人在皇族眼里,尤其在皇帝的眼里又会是怎样的存在呢?他的父亲纳兰明珠,这位让她的家庭权倾一时的权臣,他的结局是晚年的时候悲惨,随后被康熙皇帝弃用。

在他的晚年的20年当中,他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嫡长子纳兰性德,同时也碌碌无为在等死。他的曾祖父是北被努尔哈赤杀的,他的祖父投降努尔哈赤。

纳兰性德的一家看上去权倾朝野,跟皇家沾亲带故,但其实无论是从努尔哈赤,还是顺治,还是康熙,乃至一直到乾隆皇帝,都没有一任皇帝是把叶赫那拉氏真正看成是自己人。这也造成了他家族悲剧,这也造成了纳兰性德一生的悲怆色彩。

叶赫娜拉氏奠定了清王朝的强盛,也终结了清王朝。纳兰性德最为人们所羡慕的是他前无古人的才华。他是一个不是出仕的才子,他出生于顺治11年公元1654年,出生于北京,自幼饱读诗书,并且文武兼修,他17岁就进入国子监学习,18岁参加乡试考试,考中举人,到22岁成为进士。

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主持编撰一部儒学汇编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还把自己熟读经诗的见闻整理成文编撰成了四圈的《渌水亭杂识》这部书包含了历史、、地理、天文、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像一部百科全书。也表现出纳兰性德本人的博学和爱好之广,同时最为我们后人所熟知的《纳兰词》这部是有由他之前的《侧帽》集、《饮水》词当中大概349词编成的。这部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中享有盛誉。家家户户都争读争唱。

纳兰词说这样的才华,这样的成就在他年纪轻轻的时候,所获得的社会的赞誉,多少人都羡慕。但是从反面来看纳兰性德的才华,恰恰是最后把他拖累的英年早是的重要的原因。

首先有才华的人必然是心高气傲的;有才华的人自己的才华可以用于治国安邦,定天下;有才华的人必然是桀骜不驯的;必须是独立的;必然是不希望喧嚣的,所以这么一个有才华的纳兰性德,在仕途这条路上,在功名这条路上,如此顺利。对他来讲最高的愿望当然是成为一个封疆大吏,能够主管一方,威震一方,做出一番伟业,名留史册。

立得、立言立功为三不朽,成为封疆大吏可以立功,成为翰林编修可以立言,立德从古至今除了孔孟、诸子、曾国藩之外,没有几个通过立德成为圣人的,主要是立功立言。这两点一定是他发自内心向往的,再不济那怕成为一个八品的县令,也是独立的,造福一方百姓。结果这些偏偏求之而不得。

康熙处出于种种考虑,一方面确实喜欢这个年轻人,另一方面也是笼络纳兰家,所以他把纳兰性德召唤到身边,给了纳兰性德最不愿意要的身份――御前侍卫。这个御前侍卫是别人非常羡慕的,因为是在皇帝跟前行走的。他从三等侍卫升到一等侍卫。

能看得出来,纳兰性德对于自己的这个身份是非常不喜欢的。这个皇帝身边眼前的红人,归根结底,无非是个奴才。无非是皇帝身边鞍前马后打杂的人。某种意义上,他的很多工作,跟那些太监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其次伴君如伴虎,每天在皇帝身边行走,随时要注意一言一行,所以他觉得如履薄冰。

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按部就班的来就可以了。都是一些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事情。都是一些事务性流程性的事情。没有什么让他发挥的空间,满腹的经纶在这样一个职位上根本得不到发挥。纳兰性德年轻的时候很有胸怀,内心很大抱负,但是皇帝却把他放在了身边,放在紫金城这个围笼当中,放在眼皮底下,某种意义意义上,纳兰迦成了留在皇帝身边的人质。带给他们的一定是悲剧的人生。

纳兰性德社交范围很广,有个江南文人集团。却被一些人诟病,它好像一把剑,刺到纳兰性德的心上。让他非常痛苦。他悲愤地写了一首《金缕衣》。千百年前的屈原就深深的被毁谤被污蔑所困扰,而今天的纳兰性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最终发出慨叹:“中坐波涛,眼前冷暖,多少人难语”。

你可能感兴趣的:(纳兰性德的双面人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