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书笔记2 读前言有感

        今天翻开的是断舍离的前言部分,是作者山下英子自己写的,篇幅不长,本想继续像昨天一样,看完一节再开始写笔记,可是只看到第一段作者对自己杂物管理咨询师工作的介绍,就忍不住想来咬文嚼字一番。

        山下英子说,她的工作,杂物管理咨询师,就是建议协助客户重新审视物品,重新考虑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扔掉对如今的自己已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这个描述里的每个词语甚至词语之间的顺序都很有意思。

        首先,是考虑“自己与物品的关系”,而不是物品与自己的关系,说明在杂物管理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物品不能超越人的感受,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其次,是强调“对如今的自己”,重在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很多时候我们会留下物品的原因就是觉得它承载着过去的回忆或者期盼它将来也许能用的上,于是物品越积越多,内心也越来越满。

        最后,要扔掉的是“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

        毫无疑问,“需要”是排在第一位的,物品的功能属性决定了我们是否留下它,如果这个东西我们已经不需要了,那还留下来干什么呢。

        第二,在满足了最基本的需要功能后,还要区分是否合适。需要的物品很多,可是合适我们的却很少,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物品的使用也大抵如此,虽然很好,可如果我们和物品的气场始终不能融合,那就扔掉不合适的,因为,总会有合适的在前方等着。

        需要和合适这两个词还可以说是唯物主义,从人的自身需求及物品的本质属性来决定是否留下,而第三个词,舒服,就是强调一个更高阶的感受了。在既需要又合适的基础上,还要考虑,用着它舒服吗?需要和合适我们都可以很快作出判断,可是在舒服这个标准的衡量上,很多人都会纠结。比如一个用了多年的蓝牙音箱,播放没问题,只是每次都会有一点点杂音,你说它能用吗?可以用。可是用起来感觉好吗?不好。那要不要继续留着呢?留着吧,又没坏,将就着还能用。其实,我们在纠结要不要留下的时候答案就已经不言而喻了,如果它真的用起来舒服,我们还会纠结留下与否的问题吗?

        我们的生活也往往如此,物品可以凑合将就着用也就意味着人生可以凑合将就着过。只有通过不断清理外在物品的行为,量变产生质变,才能达到清扫内心世界的混沌、让人生更加清爽自在,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期待接下来的断舍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断舍离》读书笔记2 读前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