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课后反思

牛津大学的公开课《哲学概论》带给了我很不一样的哲学学习体验。该课程是牛津大学中面向一年级新生的系列讲座,因此内容主要为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简略介绍,包括一些有名的哲学家,哲学门派,以及他们的哲学理念和主张。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约翰洛克、大卫休谟等人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对于归纳(induction)这一思维方法进行了反思。

整个课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和收获并非是对于某一哲学家或者哲学门派有了新的了解,而是对于整个西方哲学史以及哲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了新的感悟。曾经,我对于哲学的理解停留在各个门派以哲学家不同的观点上。在曾经的我眼中,各个哲学门派仿佛宇宙中的各个星系,而哲学家则是星系中的行星。每颗行星有着自己的轨道,每个星系之间也各不相关,他们只是共同存在于同一片天空里。然而,当我在这样一门课程中学习了从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起源到现代哲学的整个历史进程后,我对于哲学有了新的理解:所有的哲学家和哲学思想应当被放在一根名为“时间”的轴上衡量。随着时间的进展,人类的文明逐渐发展,新的哲学理念和哲学家、哲学门派也随即涌现。哲学理念并非是存在于同一时空中的不相关的点。新的哲学理念的出现必定是由于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这一理解由许多方面构成,包括宗教、自然科学、政治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在哲学的课堂中会出现伽利略、牛顿、波尔这些在自然科学领域耳熟能详的人物的名字)有了进步,而新的哲学理念也会推动这一进步。

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将引用中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伽利略的例子。在伽利略之前,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也就是地球是由fire, air, water 和 earth四种元素组成的,而天堂则是由名为ether的第五种元素组成。Ether会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因为圆是最接近神、最完美的图形。基于人们对世界的这种理解,当时盛行的哲学理论是经院哲学,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天主教所结合而成的一种哲学。然而,随着时间的进展和人类的文明的进步,新的仪器出现了——望远镜。望远镜让人们能够观测天空和宇宙,因此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同时,人们也发现一个天文事实,那便是行星并非是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而是以椭圆形的轨迹运动。这一发现无疑推翻了人们之前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产生了新的理解。而随着新的理解的出现,新的哲学理念也产生了,那便是伽利略所倡导的机械论哲学。因此,伽利略的机械论是建立在人类对世界的新的理解上,推翻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所产生的哲学理论。

上述例子很好地阐述了一个新的哲学理论的产生和人类对世界的理解的进步之间的关系,也说明了哲学与诸如自然科学之类的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在《哲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许多诸如此类的例子。这无疑让我对哲学有了新的理解,同时的也引出了新的思考:既然新的哲学理论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科技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又会有什么新的哲学理论出现呢?甚至于在更远的将来,哲学的发展将何去何从呢?这些思考和问题都激励着我对哲学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哲学概论》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