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端午,又闻粽香

又到了飘满粽子香味的端午节了。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各地有自己的赛龙舟,系面梭子,做香包子,贴五毒,喝雄黄酒。而我们这里讲究三大吃一一吃粽子、吃鸡蛋、吃大蒜。

关于端午节有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这首简单的儿歌,象征着端午节是多么有意思。

还是觉得儿时的端午节有仪式感,热闹又有浓浓的情怀。那时的人们,不管再穷,在端午节没来临之前,都要用心做一番准备。

在端午节没到来之前,街上就开始卖香面子。人们把香面包回家,手巧的妇女,用各种颜色的碎花布头,做出十二生肖,孩子属什么,就给孩子做什么生肖的香包。她们还会做各种形状的水果蔬菜之类的香包,比如辣椒、花生、苹果、香蕉、红枣等……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簸箕,它也是用各种碎花布头剪出方形的布块,再把三块方形布块正面相对,沿着边缘缝合起来,需要留出一个豁口,在返口处把布袋翻出来。通过返口填充香面,然后用针线把返口缝完整,一个三角形香袋做好后。再用大蒜中间的芯,一节一节剪成小半寸长,再用丝线串起来,很像一串一串的珍珠,珠穗下面缀上五颜六色的碎布条,这样一条完整的穗子做成了,再把完整的穗子,缀在三角形的香包下面,缀上三条,一个漂亮又好看的簸箕就做好了。

簸箕有的做的大,有的做的小。做好后,等到五月初五这天,孩子胸前戴上大簸箕和一堆各式各样的香包,大的簸箕的穗子能及到大腿处。孩子们戴上它,兴奋到专往人多的地方钻,那簸萁穗子在我面前晃来晃去,让我好生羡慕。

做的再好的香包,孩子最多戴到初五初六这两天,过季就会扔掉。有几回,我把人家扔的香包及大簸萁捡回家,自己藏在屋里偷偷戴上,过把瘾。

我家孩子多,我妈顾不得给我们做,因为别人家有爷爷奶奶帮忙,我的爷爷奶奶,早在五九年就饿死了。

有的不会做香包的,可以到街上买现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端午节之前,摆摊卖香面的很多,一颜色一盒,五颜六色的摆了一个摊。因为我家住在街上,我没事就往街上窜,好奇的去这个摊上伸头瞅瞅,那个摊上伸鼻子闻闻。不光我,别家孩子也有,摊前围满了孩子。有时过来一两个大人,卖香面的主人就赶紧说,小孩子一边去,别耽误大人买东西。他会舀一小勺,让人家闻闻香不香,我们也会凑上前闻一闻,真香啊…好香啊……

还有专门做香包卖的,端午节之前天天加班做,做够一定量后,赶在端午节的头两三个集,把它们挂在一个木架子上,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什么颜色都有。有绣花鞋,还有绣蝎子、蜈蚣、蛇等五毒的小肚兜和带穗子的香包,像铃铛一样,稠密的挂在上面,好看极了。我会从北头窜到南头,挨个在人家挂香包的架子四周转着圈的欣赏。

我妈虽然顾不得给我们做香包,但端午节一定要吃粽子煮鸡蛋煮蒜瓣之类的。她会在端午节的头一天泡糯米包粽子,在天黑临睡前把鸡蛋和蒜瓣放在锅里煮熟,就不再管它。

到第二天端午节的早上,我爸会上街买上油条及蕉叶和糖糕,开始剥粽子撒白糖,吃鸡蛋。我妈趁太阳还未升起,就踏着露水去采艾蒿。据说日出以前的艾性凉,可以避邪,所以要赶在日出之前去山坡地头采艾。还要在太阳未出之前,到田边或泉水旁打水,用打来的水给我们洗脸、煮饭。传说,月宫嫦娥夜间将这些药水撒入田间地头、水井或河中,为人们治病消灾。

在端午节这天,有的家庭会饮用雄黄酒。提起雄黄酒,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白蛇传》中许仙受法海指使,让白娘子饮用雄黄酒现身的故事。不过,我妈不会让我们喝雄黄酒,她会用雄黄酒抹在我们耳朵、鼻子和肚脐眼上,说是可以避瘟疫、杀蚰蜒、防蛇蝎,还可以预防毒虫爬进耳朵里。

我妈会用五彩线,做成手环和脚环,戴在我们的手脖和脚脖上。五彩线和香包一样,是由五种颜色组成,青、白、红、黑和黄色。据说它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佩戴时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我们带上彩色的手环脚环,还能吃到很多好东西,自然是很盼望端午节早点到来。

如今我们小镇农村,除了保留煮鸡蛋吃粽子吃蕉叶糖糕等几样简单的吃法,没有了上述所记录的那些有意思的仪式,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

真不知道小镇还是否会保留这样的习俗了。虽然如今的日子好过了,但那些远去的端午乐趣,却再也寻不回来了,只能靠回忆来体验那端午的乐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到端午,又闻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