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我就是演员》为什么垮了?——存量博弈下的迭代失序


《奇葩说》第五季以及《我就是演员》已逐渐跌入低谷。以《我就是演员》为例,上一期在知乎还有220万的点击率,最近一期播出近一周点击还不到50万,简直惨不忍睹。


要说这两个节目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似乎都是一致的,内容没有新意,艺人表现不够精彩,感染力下降等。


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出在根子上。需要了解的是,从2012年《中国好声音》开启大综艺时代以来,综艺节目在资源投入、制作水准上都是水涨船高,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这些节目的宗旨,除了娱乐大众外,还有一个就是完成娱乐圈和泛文化圈的自我迭代。怎么说呢?之前我在分析《创造101》时已经指出,目前的综艺受众群体实际上这么多年来数量并没有增长,因此市场容量是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前赴后继的新人和不愿轻易退出舞台的老人需要面对的是“存量博弈”。因此大家都卯足了劲拿出十八班武艺来PK。


这时候综艺节目使出了如下招数:第一个叫“挥泪大甩卖”,比如以前的选秀一季中能有几个种子选手就不错了,现在几十个上百个一股脑儿捆绑销售,相互之间PK火花四溅,评委导师们挑花了眼,自然觉得精彩纷呈。


第二叫“降格出售”。降格不是降价,而是相当于用单元房的价钱买别墅。比如大咖们本来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现在让他们“屈尊”到综艺节目里跟草根素人互动,还要把他们捧上星途,自然让人产生强烈的反差感和戏剧感。


第三叫“重装上阵”。比如华晨宇和毛不易这样,出道才三年甚至1年的,就已经在节目里做导师了。虽然能力上可以说胜任,但在资历上总觉得差了一点。不过没办法,不这样新人们上不来。


但回过头来看时,你会发现真正受益的新人只是极少数,受益最大的反而是那些“老炮儿”,以及平台渠道本身。


这就是存量博弈下最为吊诡的地方。在一个封闭的市场中,最受益的永远是那些占有资源优势的人。因此前赴后继的新人们用绽放自己的方式为老人们捧了场,自己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从这个角度我们就能明白《奇葩说》这种“综N代”为什么越做越不好看。本来,在电视辩论节目逐渐式微的时代,还能以脱口秀的方式整出这么一档语言类节目来,不得不让人佩服马东等人的创意和操盘能力。但是这个节目最核心的资源依然是在那些“老僵尸”上面,看他们用专业的辩论技巧和知识储备去辩那些非常生活化的命题,这就是最典型的“降格出售”。


但同时,这个节目最核心的作用还是给辩论圈完成“自我迭代”,因此前四季基本是“老僵尸”轮流坐庄,排排坐吃果果一样。也只有一个肖骁完成了草根“逆袭”和“进化”。


但如果一个节目始终是这样封闭的自我循环缺少新陈代谢,无疑会慢慢僵死(那时候“僵尸”就真成僵尸了)。因此这一季马东们也呕心沥血做出了很多变革。比如加入新的“僵尸”(庞颖熊浩庞青云等),并“换血”加入很多新人等。


但是新“僵尸”们并不能很快适应节奏,反而几个新草根大放异彩。尤其是李思恒,在我看来他是奇葩说几季以来表现最为独特的一个,我把他称之为“非理性基础上的理性攻击型辩论”。


这种打法在辩论场上肯定是会被轰下台的,但却无比适用于奇葩说这个场合。于是我们看到野红梅在跟他辩论之前紧张地近乎崩溃,连庞青云这种种子选手都铩羽而归。


因此,李思恒被过早淘汰的结果也就注定了,因为他的功能是把“大神”们顶上去,然后自己占个小位,而不是喧宾夺主。李思恒的过早出局,巩固了《奇葩说》的基本盘,也封死了这个节目继续革新的可能性。


而《我就是演员》则是另一种情况。第一季虽然毁誉参半,但是在热度上是极为成功的。而第一季《演员的诞生》之所以出彩,是因为节目的利益格局还没有瓜分完毕(后期已经基本完成了,赞誉度也随之下降),并且第一季的冠军周一围靠着之前几部影视剧打下的基础,以及晋级过程中的一系列精彩表现,基本没有什么黑幕之类的嫌疑。


因此第二季不出所料来了很多跃跃欲试的演员,都想复制周一围的道路。而导师的格局在比赛开始之前已经分配好了,谁代表谁,谁提携谁,都基本不出意外。这样就让所有的期待感和悬念从演员的表演移到了“导师怎么表态”上,于是又成了一个捧导师的节目了。


目前,影视娱乐市场的资本寒冬还未过去,大量的演艺人员没有出镜的机会,可以说存量博弈面临更为严酷的局面。之前我曾说过,要不是开拓海外市场,要不就是进一步整合淘汰过剩产能。而实际可能是齐头并进。不管怎么说,看戏的不怕热闹,就怕演戏的成了自嗨。谁都知道要把市场做上去,但谁都不愿意为别人抬轿子。而这,从节目开始的第一天就注定了。人生如戏,谁说不是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葩说》、《我就是演员》为什么垮了?——存量博弈下的迭代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