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十二章 弗洛伊德后的精神分析:新弗洛伊德主义、客体关系

一、新弗洛伊德学派和弗洛伊德的不同。

1、他们不像弗洛伊德那样重视性。

2、有些新弗洛伊德学派不再强调心理的无意识过程,转而关注有意识的思维。

3、大多数新弗洛伊德流派的学者不再强调本能的驱力和心理活动是心理不适来源,而更关注人际关系。

二、阿德勒:自卑和补偿

阿德勒认为,和性相比,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应该是社会兴趣,或者说是用于和他人维持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关系的期望。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两个最常用的术语分别是自卑情结和生活风格。

三、卡尔·荣格: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和人格

1、荣格一个最有名的观点是集体无意识。荣格坚信作为人类历史的结果,每个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记忆和观念,其中大多数都潜藏在无意识中。其中有一些是基本的意象,称为原型,在荣格的观点中,它们被看成是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解世界的核心。

2、荣格另一个持久影响的观点是人格面具,我们戴的人格面具表现在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依据荣格的点点,危险是个体更多地认同自己的人格面具,而不是真实自我。

3、第三个概念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男性有女性面,女性有男性面,最终达到雌雄同体。

4、荣格内倾型和外倾型个性分别。

5、四种基本思维方式分类:思维、情感、感受、直觉。

四、女性心理学家和基本焦虑:霍妮

1、霍妮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阴茎嫉妒”的描述,认为尽管女性可能缺少自信且过分强调自己和男性的恋爱关系是实现自我的重要渠道,但这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而不是女性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2、霍妮的其他理论很符合传统弗洛伊德的理论模式。她强调成年行为通常是为了克服童年期产生的基本焦虑: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变得孤独和无助的恐惧。尝试回避这种焦虑可能会导致她所谓的额神经症需要。

五、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

1、0-18个月                       口欲期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希望品质

2、18个月-3岁                    肛欲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意志品质

3、3-6岁                              俄期                                    主动对内疚                          目的品质

4、6-12岁                           潜伏期                                  勤奋对自卑                          能力品质

5、12-20岁                         性器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轮               真诚品质

6、20-40岁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                           爱的品质

7、40-60岁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                           关心品质

8、60-终老                           成年晚期                             完善对失望                              智慧品质

六、客体关系理论

1、客体。人际关系中,在我们和他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的使我们对他人的心理表象,而它们往往并不那么符合他人的实际情况。这种关于个体的部分准确的心理表象被称为客体、探讨这些心理表象的起源和启示的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称为客体关系理论。

在精神分析的术语中,在情感上很重要的个体称为客体,对于人际关系的分析称为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只能通过我们头脑中的意象才能和其他人联系起来,并且这些意象不一定符合实情。

2、客体关系四个主题:

第一,高兴和痛苦。

第二,爱与恨。

第三、局部与整体。

第四、因复杂而矛盾情感感到内疚,产生焦虑情绪。

3、克莱因:偏执分裂位——抑郁位

克莱因研究发现,儿童会把他们喜欢的重要客体划分为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或者一部分是好的,一部分是坏的。客体好的部分取悦他们,客体坏的部分让他们受挫。儿童希望消灭那些坏的客体以防止被它们毁灭(克莱因将其称为偏执心理位置),喜爱并且保护那些好的部分以防止失去他们(克莱因将其称为抑郁心理位置)。

所有两种期望(毁灭和喜爱)是矛盾且非理性的。这种情况会导致神经性的防御。

4、温尼科特过渡性客体,两层含义

第一,这个客体帮助儿童从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注过渡到自己必须独立面对的这个世界。

第二,它存在于幻想和现实之间的过渡状态。这个客体通常是真实的,它们是实实在在的一只泰迪熊、一条毯子等。

5、温尼科特,虚假自我的概念——儿童用于取悦他人的东西。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最小化虚假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异。

七、依恋理论

1、包尔比指出一个孩子会从早期经历中吸收两个经验:

第一,孩子形成关于自己依恋的人是否可靠的信念。

第二,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点,孩子形成关于自己是否属于依恋者会做出积极反应的类型的信念。

2、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格心理学》第十二章 弗洛伊德后的精神分析:新弗洛伊德主义、客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