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瑜先生简介:
陈宝瑜,山东莱州人,1935年12月出生,教授。1961-1983年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师,兼水工结构教研室党支部书记,1969年之后一段时期任系党委副书记。1969-1978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对清华大学的指示,带领清华水利系50余名教师,参加三门峡工程改建设计和黄河中下游治理规划调研,获得了周总理的鼓励,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扬。1982年起,他投身民办教育,是1984年创立的全国第一家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院校海淀走读大学(2003年改名为北京城市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在学校工作的30多年里,他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15部,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影响中国的500位杰出专家”等,是全国民办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为民办教育事业的砥砺前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初海淀走读大学为什么要“走读”? 因为没有校舍、沒有资金,为了少花钱也能办学培养人才。中国的大学很少有的走读制,当时估算,如果给学生租房住校,加上用餐等一系列的配套条件,只少还要増加30%的办学经费投入。而走读就有一个限制性条件,就是学生们的自家住处不能离学校太远,所以基本上只能招海淀区的学生。我们规定只招收乘公交车一个小时能到校的学生。这样学生辛苦一点,走读上学就可以不住校了,省了一大笔经费。
“海大”按走读制办学坚持了十多年。1990年学校开始举办计划外全日制自考助学班,以后就发展为自考助学学部。头一年招收了23名学生,就发现这23名学生中有5-6名是外地生,他们自己在北京租房住,或者请老师或亲戚朋友帮助租房住。这个现象说明,要扩大招生,外地生源不可避免,你招不招?要招就得解决住宿问题。所以为了扩大招生规模,从第二年开始就决定帮助所有外地学生解决就近住宿问题。这件事对我们办学者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新问题。第二年自考助学部招生220多人,有60多人是外地学生。这些学生的住宿,大多数是我们招生办公室或班主任帮助租的。从1992年(第三年)开始,我们就当件大事来办了。经介绍跟六郎庄大队商量,租他们整个一个园子,有老房子,空地上再请他们盖一些新房子,一块租过来,逐步建设,能住1000多人。于是我们在那里建立了住宿部(以后发展成为住宿工作委员会,简称“宿工委”),聘请退休干部,建立了管理班子,学校直接管理。这一年招了500多新生,多半是住宿生。
实际上,后来计划内招生也面临这个新趋势。只招走读生,自然生源有限。要获得规模效益,必须做大做强,生源区域不但要突破海淀,覆盖北京,还要走向全国。这个形势的发展要求突破走读制,建立住宿制,否则海淀走读大学只能是小打小闹,所以,我就积极建议学校逐步扩大面向全国招生,建立学生住宿制,或是两条腿走路。实际上大家也都看到了这个必然趋势。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展,这个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从1993年开始,计划内招生也有了住宿生。经研究,六郎庄宿舍就逐步交给了计划内招的住宿生用了。自考助学部开始在八家、暂安处、展春园等地方寻找建立新的“学生公寓”。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还打”计划内开始招住校生了。
面对市场办学,在没有资金的背景下,依靠社会力量建宿舍,在城乡,我们对学生公寓的建设与管理摸索了四种模式:
一是他建他管。即由社会单位建设学生公寓,并由他们派人服务管理,我校给他生源保证率,双方商定收费标准和服务管理要求,学校监督。学生直接向公寓交住宿费,学校不介入经济管理。
二是他建我管。即把社会单位建设的学生公寓租过来,由学校自己派人管理,以支定收,学校向学生收住宿费。学校“宿工委”派人,按自己的制度进行服务管理。
三是自建自管。用自有资金,向农业生产队长期租地,自己设计施工,建学生宿舍,自然也是学校自己派人管理。建设、服务、管理一体化,自主性强。通过经营管理,逐步收回投入资金。此举得到台湾朋友袁光佩博士的无私的资金支持。
四是家庭公寓。在助学部附近,社会上居民中有的人家有闲置住房,愿意出租。有的学生也自愿去住,两厢情愿。针对这种情况,学部宿工委专门建立了评估组,对房东的住宿安全条件等进行评估,若发现了有不安全因素,劝其不住。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小型分散的补充调剂型的住宿方式。
根据2003年自考助学部宿舍工作委员会的统计,那时海培有约5000名学生住校,他们就分布在以上四种类型的学生公寓中住宿,其中大多数同学是在“他建我管”和“自建自管”的6个学生公寓中住宿。住宿生占全日制学生的一半,这些同学大部分都是外地生源(也有部分远郊区县生源)。当时自考助学部有6个分布于社会上的助学教育基地,6个学生公寓对应地分布在6个助学基地的最近处,其中有3处是教学与住宿都在一个院里。最小的学生公寓也能住400-500人。由于助学基地和学生公寓都分布于社会,这个分布状态成为社会的一大景观,被《北京年鉴》的记者描述为“社会的海培,海培的社会”。
学生们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生活、休息和学习的。他们在学校的成长与宿舍环境有密切关系,与学生公寓怎样服务、怎样管理有密切关系,学生公寓也应是育人之地。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像办旅馆那样管理学生公寓,要处处渗透着教育要素,与校园文化形成合力。为此,“海培”提出并确定了“把学生公寓办成第二校园”的工作方针。就是说,学生宿舍要渗透先进积极的校园文化,要发挥育人的作用。具体来说,我们提出了学生公寓工作“安全、服务、管理、教育、环卫、经营”的6条标准。围绕6条标准全面部署落实各项工作。
教育培训中心在办好学生公寓的问题上,还着重抓了4件事:第一,加强宣传,住宿文化与校园文化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又各具特点。通过宣传,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认识;第二,抓组织建设,学部为此建立了宿舍工作委员会,选配思想水平高、有经验、让人放心的退休干部抓这件事,并实行宿舍经理负责制;第三,经常组织检查评比,注重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开展创优秀宿舍和流动红旗竞赛活动;第四,为了支持宿舍开展思想教育与文化体育活动,学部拿出所收学费的4%给学生公寓活动经费以额外支持等等……
20多年来自考助学部的办学实践证明,在本部住宿系统工作的教职工和学生干部,在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们的杰出工作也为整个“海大”从“走读”过渡到“住宿”的全面管理提供了先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