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世间的本真(自我)之路——读《悉达多》有感

近期的上海,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足不出户的我打开了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这本书。

这不是一本关于佛陀额传记。而是一个名叫悉达多的婆罗门贵族,寻找世间真相(真正的智慧),最终找回“自我”的过程。

在当下的日子里,绝大部分人都被封闭在家,心情都很压抑郁闷。所以非常推荐这本《悉达多》。在精神的世界里,去寻找自己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内心的安静,平和的面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和谐的接纳世间的万事万物。

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出生于德国,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大奖。他是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师,被誉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位骑士。

其的作品,文笔优雅、细腻,又朴实无华,不像某些思想哲学类书籍那么的晦涩难懂。同时他又注重精神领域的探索和挖掘。让人在阅读之余,享受到文字所带来的魅力。


图片来源手机掌阅APP的截屏

第一站,家庭。(觉醒)

回到书中,悉达多出身于婆罗门的贵族家庭,家境富裕殷实。他自幼聪慧好学,而且长相俊朗,风姿优雅,气度非凡。还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歌文达,与他一起追求人生慧的境界。

即,“”在哪里?(何为自我)

这个“我”,不是肉身,不是骨骼,不是思想,不是意识。它到底是什么,在哪里呢?

所以,悉达多开始不满足于父母师长教授予他的知识,认为这些都是外部世界已然形成的东西,是规则,是规律,是仪式,也是前人思想的积淀。但绝不是世间真正的智慧和真谛!


图片来源于度娘

第二站,沙门。(觉知)

当年轻的悉达多发现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不是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智慧时,他决定舍弃当下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贵族身份,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还有自己习得的婆罗门教义和知识,步入沙门,去追寻真正的智慧启迪。

为此,他与身为婆罗门祭祀的父亲,发生了矛盾和对抗,最终父亲屈从了悉达多的选择,允许他成为一位沙门的苦行者(僧侣)。

作为苦行者,必须要服从戒律,练习克己和冥想,要经历痛苦,忍受饥饿(每天只吃一顿饭,并且还是乞食),承受疲倦(不断的自我修行)。

但是,很快悉达多发现沙门中追求世间真谛的方法,也是不对的。虽然他在冥想中,看到世界万物的轮回,也达到了一定的“无我”的境界。但是那个世俗的“本我”终究还是会重新回到他的身上、他的心里。

这让悉达多认为,这也是错误的方向,是一种回避,是自我欺骗。和酒鬼酗酒的状态一样,是在逃避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里我个人的理解是,外部世界教给我们的知识,这不是真正的智慧。科学也好,哲学也罢,亦或是苦修,还有技能,这些只是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充实,能够更好的生活。但绝不是世间的智慧真谛。

真正的智慧,是源自于我们内心,或者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的丢失,或是被蒙蔽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应该是找回,那个“自我”的过程。

这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是“心即理,心外无物”的境界。

图片来源于度娘

第三站,乔达摩。(觉悟)

当有人告诉悉达多和歌文达,在舍卫城有一位大智大慧者,乔达摩。他已经完成了涅槃,参悟了大道。

为此,这两位年青的苦行者,决定去舍卫城,聆听这位大德高僧的讲道。结果歌文达深深地被吸引,立刻决定皈依,跟随乔达摩修行。

而悉达多此时的思想境界认为,世界一切由语言、文字教导的内容,都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乔达摩讲道的内容,是乔达摩自己的感悟,但这不是悉达多的悟道。

如果遵从乔达摩的教诲,这不是真正的悟道,只是乔达摩教义的延伸。

真正的彻悟,是无法用言语教授给别人的。这是乔达摩启迪了悉达多的修行方向。

所以,悉达多决定要继续自我探索下去。修行之路,只有自己,没有他人。除了自己,其他的都会成为你的妨碍。

图片来源于度娘

第四站,自我探寻

悉达多在告别乔达摩和歌文达之后,一个人继续上路。他要追寻“我”的本质。

之前婆罗门的智慧、沙门的戒律,和乔达摩的讲道,都让悉达多觉得失去了自我。只有抛弃这些外界的束缚,才能慢慢地靠近内心中真实的自我。

所以,他开始用心去观察这个世界,去用心看见天、地、河、山、草、树。

此时,他突然间顿悟,感到了重生。天是天,地是地,河是河,山是山,他就是悉达多,“我”就在这里,“自我”就在自己的心里。

禅宗有三重境界。初级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级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高级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或许就是悉达多此刻的状态,从自己的赤子之心开始,到被外界的各种东西影响,迷失了自我,再到找回自己的那颗初始之心。

这个时候的悉达多觉得自己不再被过去的身份、旧的学识所束缚。已然是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图片来源于度娘

第五站,红尘。(磨砺)

在悉达多觉悟之后,他又重新回到城市之中。因为他虽然感悟到了这世间的智慧,但还是需要通过这滚滚红尘的俗世间,来检验自己心智。

所以,他遇到了美丽的交际花甘玛拉,和商人卡玛士瓦密。前者给了悉达多情欲的极乐体验,后者带着悉达多步入商界,学会赚钱和花钱。

在这个阶段,悉达多可以说体验了人间各种的喜怒哀乐,有美女香车,有锦衣玉食,也有赌博时大起大落的情绪激情。

逐渐地悉达多被这个凡俗的世界给同化,把他曾经领悟到的智慧给遮蔽了。他变得懒惰、堕落、自大傲慢、贪图享乐。

直到有一天,悉达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情欲启蒙老师,那位高级妓女甘玛拉,养的一只美丽的、会唱歌的小鸟,突然死了。

这是上苍在用死亡来警示悉达多。预示着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随着死亡的来临,最终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唯有智慧才是永恒存在的。

就在此刻,悉达多再次顿悟。那些蒙蔽自己的各种堕落的欲望,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

那颗曾经顿悟,拥有世间智慧真谛的心灵,又重新回到了悉达多的身上。

图片来源于度娘

第六站,河边。(参悟)

当悉达多摆脱这尘世的各种欲望和情绪之后,又重新回到了森林之中,又开始原来苦行者的修行。他来到河边,遇到一位摆渡人,也是之前的旧相识。

这位摆渡人告诉悉达多,世间的智慧,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在天上,在地下,在尘埃里。所以眼前的这条河,也存在着世间的智慧真谛。只要去耐心的倾听,它就会告诉你。

比如,悉达多在关注和倾听这条河的声音时,他领悟到这世间根本就没有时间这个东西。就像河流不分昼夜的向前流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只有当下。

这又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得“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概念是极为相似的。

所以,“活在当下”这个理念,无论在古时候,还是在未来的日子里,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世间智慧。

同样,真正的智慧(真理)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就像河流一样不分昼夜的,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下去。

图片来源于度娘

第七站,儿子。(亲情)

悉达多在河边作为摆渡人参悟的日子里,他重逢了自己的情人甘玛拉,并且得知她还为自己生了一个儿子。

不幸的是,在悉达多与儿子相认之后,甘玛拉就撒手人寰,离开了这对父子。

而悉达多在故人离世的悲伤过后,看着自己的儿子,突然间从内心中涌出了一股亲情的快乐。

当他看着这个从小骄纵成性的孩子,也产生了溺爱的行为,忍受着孩子的坏脾气。

哪怕在内心已然感知到孩子很讨厌他这个父亲,不愿意和他一起过这种苦修的生活。悉达多还是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企图用仁爱和温情去感化他。

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悉达多再次来到了河边。他看到河里出现了他父亲的脸,听到曾经他为了追求世间的真谛,要放弃婆罗门的身份,去步入沙门时,与父亲发生的矛盾。

突然间,他体会到当时自己父亲的悲痛,就像现在的他正在体验到儿子要离他而去的内心悲痛。

这是轮回,亲情的轮回。这不同于红尘中的修行。

亲情是我们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本能情感,哪怕是动物,也会有舐犊情深的行为,更何况是拥有七情六欲的人类啊!

悉达多此时感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父亲想要自己做一个婆罗门的祭祀,而他本人想要追求人生的智慧。他的儿子只想在尘世间享受生活。

所以,分离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亲情的最终结果。把孩子一直拴在身边,也是一种欲望的执念。

此刻,悉达多一下子顿悟了。突然间听到世间万千种声音合在一起,自己的灵魂也摆脱了某一种声音的禁锢。

那个“我”(智慧)的真谛,完全的展示在他的面前。他感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

图片来源于度娘

第八站,传道

当上了年纪的、同时也成为苦行者中的大德高僧的歌文达,慕名来看悉达多时,他们俩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歌文达问:世界有没有一种教义、信仰,或是知识,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生活,正确的做事?(意思是说,悉达多追求的世间智慧的真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容形态?)

悉达多平静的回答:知识可以传授,技能可以教授,但智慧不可言传。因为真正的智慧原本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需要我们去发现,而不是通过学习来获取的,所以唯有在生活中,让智慧指引着自己,去坚定自己的意志,去创造自己生命的精彩。

就如同善恶一样,早已在我们的心中,从未离开。大善之人心中存着人性的阴暗,大恶之人心中也有善的佛性。

还有生死亦是如此,生的终点就是死亡,而死的涅槃是生的开始。

而且这些都与时间无关,是超越时间的束缚和限制,是天地间的轮回往复。生命的延续与传承,从不都是时间来决定的。

所以,接受当下的一切,接纳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用自己心中已觉知的智慧,去面对,去行动。

总之,智慧,是无法说出来的,是需要在生活和自己的行为中,去展示出来,是你内心觉悟(佛性)的外在表现。

《悉达多》给人的启迪,就是世间智慧的真谛,其实早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

就是我们一出生已经拥有的那颗赤子之心,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的影响。有原生家庭,有社会环境,也有自身欲望的滋生,逐渐迷失了自己。

所以,悉达多的修行之路,也是一条找回自我的路。

首先舍弃原生家庭的羁绊,割舍亲情,这是放下内心的欲望,还有自己以往的学识;

其次自我修行(冥想苦行),去扫除赤子之心上的蒙尘,去觉知其的存在,领悟其的智慧,遵从其的指引,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将其展现出来,最终收获自己内心的平和,与这个世界和谐的融为一体(天人合一);

再则是领悟之后,再入红尘,用世俗的各种欲望来考验自己,也有用血脉至亲来坚定自己内心的目标。即真金需要烈焰来检验,智慧的真谛也需要经历世间的各种考验。也可以理解为,自己感悟的之后能否抵御住内心的私欲。

最后真正的智慧是无法通过教诲和传承来习得,唯有靠自己的修行才能觉悟其的真谛。在生活中修行,在家庭中修行,在工作中修行,在人际关系中修行,在高光时刻修行,亦在低微里修行……

佛家对于开悟有三个阶段:

看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概意思是说,我们要无时无刻地看待这个世界一切的万事万物,不要执着,不要被束缚,要解脱自己内在自有的体性。这也是悉达多舍弃自己婆罗门的家庭,和自己旧有的学识这个阶段。

放下。

即放下自己心中的执着,也就是尘世间的各种诱惑,或是自己内心的私欲,方能达到涅槃的境界。这是悉达多觉悟世间智慧的真谛,经历红尘中各种诱惑,和儿子分离之后,顿悟的那个阶段。

自在。

心中没有任何束缚,真正的达到“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本心,那颗赤子之心,如同旭日东升,磅礴而出。整个人无所牵绊,活得潇洒自在,随遇而安。这是悉达多在河边与一生的好友歌文达论道时的状态。

图片来源于度娘



吐槽:这篇读书笔记,大概写了四五天哈,断断续续的。因为佛法的修行,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所以一直处于战战兢兢、惶恐不安的状态之中。

用自己的内心感悟,去体会佛法的精深,宛如一只小小的蚂蚁,在巨浪波涛中去感受大海的高深。虽有自不量力,但在人生的修行之路上吾往矣!

还有平时爱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在看佛法、道教,还有儒家经典学说时,总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受,觉得它们有相似相通的地方。佛法中的打坐禅修,与积极心理学中的心流状态是如此的相似,让人感觉到人世间的真正智慧,其实从未离开,也从未改变。

活在当下,不惧将来,无畏过往,保持内心的平和宁静,不被负面情绪所影响,也不沉溺于欢愉的刺激之中,抵御内心的各种诱惑私欲,让自己内心充盈中正,活得洒脱自在,也就是人生智慧的终极表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回世间的本真(自我)之路——读《悉达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