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教育行走教师研修公益夏令营第二天


如果说昨天的我们是聆听和感受教育文化,那么今天的四位老师则是助力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教学技能干货满满,于洁老师的班级象牙塔,让我们又相信教育的美好,也期待能够通过课例研究学习,为通往职称的道路开启一片暖阳,坚守教育和为自己谋一份福利并不矛盾,有了更高的级别,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也能为更多的学生谋福利。让我们来聆听一下四位老师的精彩分享:


1.邝红军老师——分享亲子对话,讲述成长故事

这是一位超级奶爸,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宠成了公主,尽其所能为其提供吃喝玩乐。

从邝老师分享与孩子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感受到用心陪伴,才是孩子优秀的起源,无论是虚怀若谷,还是若有所思,都饱含着一个父亲的智慧与期待。一个超级奶爸记录了女儿的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这些看起来是杂乱无章的小片段,但是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教授,没有比这再具有实践意义了。

作为一个小孩子,她有自己的推理,时空对比与成年人是不相符的,而作为一个具有高智商的父亲,他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智慧,它会引导孩子直面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对事物的描述,而不是给出结论。其实有些问题我们也不必解释的太过清晰,就像有人曾经举例,月球是什么?我们可以让孩子发挥她的想象力,让她想象月球上有桂树,有嫦娥,有玉兔。并不一定非要早早告诉她,月球就是一颗光秃秃的行星,上面什么也没有。过早剥夺孩子的童真,就会让孩子失去想象的能力和乐趣。就像我们的邝老师鼓励孩子作画的同时,也保护孩子那份画画的勇气和兴趣。

其实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陪伴孩子不是浪费,不陪伴孩子,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缺失,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孩子少出现问题。邝老师说自己的分享杂乱无章,其实每一个片段都渗透着父亲的爱,渗透着一个哲理。事实上,父亲在引导孩子的成长,而父亲也在享受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可以说邝老师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用自己的耐心陪伴着孩子,记录着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责任心所在,引导渗透的智慧,不做简单的评判,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和思考。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保持孩子的童真,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邝老师尽了作为父亲的责任,也是作为教师的学习导向。


2.马鸣燕硕士——美国创新教育

第二位是在美国任教的马鸣艳老师,话题就是关于创新教育。其实我们的建班制度才有约100年的历史,因为工业化的培训,可以快速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我们实行了工业化教学,也是为了快速大量的培养人才,成才的压力让每一个人都变得十分的焦虑。

我们要知道,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在参与社会,让人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发展人的智力和情感,作为人的发展是同样重要的。而课堂理念是:学生是否准备好,是否在状态之中,是否真正的思考。要知道学生在焦虑状态下是无法思考和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学会聆听不同的观点。作为一名体制内的老师,我们常常可以容忍孩子在学习知识上的不足,却难以容忍他们在行为上的缺陷。所以往往有的时候,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只是治标不治本,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才能够解决本质问题。

马老师介绍,他们的课程多是开展项目式的学习,现在这种课程在大的城市或比较前卫的一些学校也有所发展。在做中学,跨学科进行整合,所学的项目多与生活有关联。所以说学习的某项东西,就是为了在实践生活当中做准备。感觉我们的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每一课都会有情境图,再加上一连串的问题串儿,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只是我们在经年累月的教学当中不为所动,有些麻木罢了。

中国与外国的教学有很大的差异,也许马老师更注重孩子个人的发展,而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时,并不一定会事事参与或跟随。其实无论何种教学,目的都是让孩子更好的发展,老师的眼中一定要有学生。也许通过某种小技巧,我们可以加深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通过进行分享,关注别人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别人来发现自己的问题,来提升自我认知,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的此次研习活动当中也可以用一用。其实教育是没有国界的,能够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并愿意与学生共同探究分享,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不断修行这一点。


3.于洁老师——如何做好班主任

于洁老师做了20几年的班主任后,自愿申请担任最差班级的班主任,到三年之后逆袭为全校第一。为此于老师为我们分享了40条宝贵的经验,我觉得最主要的一点是她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建立了四位一体的家校共创,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乐于分享付出的意识,才有了全班逆袭成功。

当时于老师接下这个班的时候,也是做好了心理建设,最美的遇见就是最好的安排。于老师面对孩子并不是喋喋不休,而是沉默是金。她会安排好学生早晚英语打卡,交作业。她也会花两个月的时间教学生做值日卫生。她会引导学生在上课前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班级文化是班级不断步入正轨的有效支撑,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是根本,否则破窗效应就会蔓延,其他的事情也做不好。有些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就一定会终身受益。于老师会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保证学生的用餐时间和休闲娱乐时间,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减轻了抑郁症。加强体育锻炼,脚踩大地,沐浴阳光,身心健康。学生更学会了主动帮忙,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那学习习惯也自然变得好了起来。在写作文的时候,于老师会多提优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热情。用于老师的话来说,你想要什么你就弘扬什么。对待学生,于老师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甚至还有实际的行动,为学生定外卖,发礼物,也为每一个学生做精心的记录。在于老师的班上,还有一个最帅的事情,就是做小老师,“我来教你”。至于开家长会?也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三明治的家长会,好的先说,中间哪里有不足,针对哪些不足有意见,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于老师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用邮箱与学生进行交流。而微信属于她私人的地方。于老师把自己也过的很精致,一头飘逸的长发,每个周三的沙龙活动,不仅仅是保持一个群策群力的学习状态,更是放松自己,爱护自己身体的良好时机。吃过午饭之后,顺便去操场,还可以做班本植物教材。于老师还会给学生和家长写信,这真的是需要大量的精力,只有对学生细致观察过,你才能有话可说。

于老师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做一个阳光有气质的人。于老师是竭尽全力,直到无能为力。我更想说的是于老师,她是一直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在听于老师的分享的同时,我们有被抨击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人有热泪人盈眶的感觉。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学业的进步,更看到了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作为一个有情,有趣,有才的人,于老师会坚持写作,会坚持学习,会与孩子打成一片。于老师想的更多的是孩子,唯独没有想自己。现在的中学二级和高级相比,不仅仅是级别的变化,更是实实在在的money。如果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也就算了。这么出色的一个人,却能淡泊名利,真的是让我们望尘莫及呀!


4.王丽琴教授——中小幼教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最后一位分享的是王丽琴老师,主题就是中小幼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这个话题对我们来说实实在在的既陌生又熟悉,更多的人还是为了评职称,不得不进行课题研究,这已经变成了评职称的一项硬性指标。但是即使立项,研究课题,更多的都是表面文章。今天王老师就为我们进行解读如何做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的研究。攻克过程中使用观察技术和工具收集数据和细节。既要关注课堂上的教,更要关注课堂上的学。

课例研究操作的模式,首先要选课题,列出你的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在这里有前测和认知访谈的。研讨整体和教学成效,最后要分享成果,撰写报告,接着还要进行另一循环的课例研究。关于对课例研究的理解,合作性的课堂研究,以学习为中心的行动研究,在这里,老师为我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拓展研究资料。

关于如何整理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

第一步:重读观察记录,抓取、标记自己难忘的人物、情节、细节。

第二步:明确叙事主角,把握其与集体、伙伴的关系,寻找叙事角度。

第三步:串联有关情节,梳理核心观点和相应证。

第四步:撰写报告初稿,拟定个性化的文题

……

叙事型 观察报告的写作策略

叙事要注意逻辑顺序: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复合逻辑·…···

关键事件要有细节描写,尽可能还原故事现场(写 出“我”)

必要时以图示、照片辅佐。

诠释注意立场,不轻易评价,评价性语言注意分寸。

注意伦理性,不出现师生真名,不正面拍摄儿童。

公开发表时,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从“课”到“例”:冷玉斌老师的观点分享课例,是指对一节课进行课堂教学实录及以此为基础而对这节课进行的阐述、评析与反思。.......既是“课例”,重要的是能表现出它的“例”即本节课的独特性、典型性、示范性等。

一、课例从课堂开始。

二、课例以实录奠基:1.提出框架,激发热情;2.细读例图,策略引导;3.略读大图,引导想象;4.画面展示,创编故事;5.例文交流,随机评改;6.布置写作,拓展想象

三、课例用评析发声:

笔者概括的教学策略:1.精选典型画面;2.把握故事框架;3.引导扩充路径

·专家评议(何伟俊):“从绘本阅读到故事创编”

1.从“课例”到“课题”:浦东科研人的经验

2.从“课例”到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陶红老师的小课题和“龚路小小组”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的落地,课例研究很“给力”

学校大课题,往往需要借课例研究来调动全体教师参与。

学校龙头课题的推进中,科研主任最怕什么?开题轰轰烈烈——

中间无人问津

结题热热闹闹——

将课例研究入基础教育科研课题

1.课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分解相对宏大的研究目标,经由一组或系列的课例研究主题使研究落地。

2.作为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活动,及时收集课题参与教师的行动性资料、形成阶段性成果。

3.作为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课例报告+观察报告,不仅是案例集的主体构成,也是主报告形成的基础。

优秀教师成长的新标志:三课一体

张丽芝老师的初中数学课例

研究和数学史课程建设

—课例:上出自己的代表课。

—课题:拥有自己的个人课题。

—课程:建成自己的师本课程课例研究,当然也不是万金油。

有些课题,如课程建设、学校特色发展、家校合作育人、质量监测,确实不适合,或者不能主要依靠课例研究,但通过课例研究培育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课堂观察能力之后,课题的实施,就有了“志愿者”,这是最值得依靠的力量。

当教师乐于且善于进行课堂观察

4.闵英老师的系列微讲座:跟随孩子学游戏(一共六讲)

跟随孩子学游戏之一

她的研究法宝: 今天,想当谁:

连续跟踪观察回到讲题:中小幼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以浦东课例研修实践为例

三点建议:加入(组建)一个学习型的团队

用科研的思路做教研人,做一个基于课例研究的真课题 。

结语:不管您是否做课题,是否开展课例研究,组建、经营好身边的教师团队吧,体验互助、互补,享受别样的价值感、成就感。

课例研究只有亲身经历,真正研究才会体现出课例的价值,才会让每一位参与的老师真正的成长为技术型的职业教师。


第二天的教育行走的四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自己业内成功的范例,有中外的差异,也有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参与研修学习,输入固然重要,但是有效输出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让我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即使是意见都是可以的,文字的留存,思想火花的碰撞证明我们来过,也期待能将我们能这些成功范例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才是不虚此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届教育行走教师研修公益夏令营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