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的一个小想法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地方只有餐饮业,没有其他行业?特别是我的家乡,这个拥有220万人口的市级镇。

这几天有个有点突兀的想法在我脑海里产生,就是在家乡建设一个孵化基地。一方面是鼓励现在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另一方面想到的是对教育理念的改造。

这么多年的求学经历让我很清楚,贫苦出生的家庭很难有资本去做尝试。这样的家庭里出来的孩子,钱几乎高于一切,成为阻碍很多行动的源泉。因此,在成长的过程中,动手能力非常难以锻炼到。这样一批人走进大学,然后又从课堂里毕业,却仍然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虽说是工科学生,但却可能难以走到科技的前沿,做出一些优秀的工业产品。

这个世界是发展从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慢慢会过渡到基于探索的创造。未来的世界,必定是充满了各种科技产品的世界,而那些今天看起来奇幻的作品必定是明天的我们脑子里创造出来的。从我国的发展来看,在前几十年的发展阶段中,实际上更多的是跟风制造,之后几十年的发展阶段中,必定需要完成自主创造的转变。中国土地必将成为工程师的土壤,而培养这些工程师应该从小抓起。

我虽然很不喜欢互联网上的视频,但我非常庆幸的是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我知道很多人看完这些作品之后,可能过段时间就忘记了。毕竟刷完一个视频的时间就那么短,一天可以刷很多视频,但却几乎难以让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和理解。

因此,我对这个扶贫项目的理解是这样的:

  1. 大多数大学毕业生虽然学到了很多工科知识,但是实践缺乏,盲目创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下的。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等待着人去解决,但是大学生从大学出来又匆匆步入公司,慢慢就成为了一颗螺丝钉,失去了人生的活力。(据我了解浙江地区有很多这样的家庭作坊,产品技术水平已经可以达到世界领先,能够养活不少当地人,做到有钱有闲)因此,给予返乡大学生充分学习时间,去处理一些能够孵化创业项目的工作,并在这其中将知识传授给当地的孩子。这里不强调教,更强调解答。毕竟每个孩子正常都是充满好奇心的,而大部分家长其实没能力没有时间给出像样的解答。

  2. 当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大学生创业所需场所,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创业基地配备加工制造的装备,允许当地学生前往创作,并能够向创业大学生咨询和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提出和完成自己的项目,包括诸如复现一些科技博主视频内容,或者自己心里的奇思妙想。类似“以学代教”。这里可能很难起好头,但我很清楚,小孩子就是一群看着周围人做成什么事情,自己自然也能够做成的神奇存在。考虑基地对当地教育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作用,争取财政倾向和社会公益支持。

  3. 鼓励创造过程分享,在内容平台上发布,吸收全国各地优秀人员的建议。鼓励学生将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原则上,不对大学生、当地学生等人员进行考核。创业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开放自由申请可以躺平,当地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负责,选择来与不来。不提供课程,鼓励自我探索,结伴同行。斩断资金链,避免教育吸血家庭。产生收益用于学生奖励和基地资金。

一片土地能够培养出面向未来的人才,就意味着这片土地是充满希望的。通过教育的方式,往往是被动的,是泯灭创造性的。扶贫项目要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些充满活力的经济小循环体系。持续运转这样的系统工程,才能帮助地方摆脱贫困。


能吃饱有空闲是现代人最大的优势。将当地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协同起来,激活大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当地教育理念改革,才能走好脱贫致富,科教兴国的道路。

当然,这样的想法可行与否,如何实施,都是些大问题。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毕竟想法并不成熟,自己也只是一个小毛孩,什么都不懂。

停顿了一天再看,发现自己的思维已经收到专业影响非常大了。果然每个人只能看到一个面,而现实生活需要很多专家视角。确实是一个很冲动的想法,充满了漏洞。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扶贫的一个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