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至,2020年的春节已经过去58天,予已然在世度过二十余载。要说时光如何溜走的,可谓是浑然不知,浑然不觉。或有察觉,是必为时已晚。到如今还能否忆起那些逝去的大春节?
今日日头高照,屋檐上有积雪的寒冰被暖阳融化,嘀嗒如雨敲打着青灰的地面。这声声慢地敲击声抽线遥远的记忆,那时的冬,有门前积水“三尺冰”,夕阳余晖里冰上摔跤,厚厚的棉衣裹在身上,不觉空气的冷,不觉冰面的寒,更是谈不上痛,反倒是面红耳赤。想必是嬉戏之乐和盼父归家的心情削弱了对于疼痛的感受,放松了对岁月神偷的警惕。
不知是不是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就是春节近了,我仍感受不到节日应有的喜庆气氛。消费文化侵蚀了传统春节,陈列在橱窗里的琳琅商品如《娱乐至死》中所述“商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面前似乎是无足轻重”的那般失味。传统春节于商品营销而言就显得微信,文化魅力为之削弱,文化自信为之疏离,仿佛这只是一场购物狂欢,上缴智商税的最佳时期。不禁想,我们最终是否在历史的长河里丢失了自我?
小时候期盼过年。房檐边上的草不知道什么时候播了种,又生根发芽,渐渐长成一株让人看了欲将其除之而后快的坚韧野草。它不畏风吹雨淋,更无视夏日骄阳似火,就是秋过了,虽肉眼可辨的枯萎了青草色,可那模样却没怎么变。原以为其时日无多。它偏是迎霜披雪的挨到了春节。那日子是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一年里最值得期盼的日子,寄寓开春的期望,来年秋收能有个好收成。孩子的翘首以盼就简单明快了许多,少了为生计、责任诸如此类所生的忧愁,简单的世界有着无限未来,无限憧憬。
我们的大春节是那么轻灵。那时候的快乐是正逢换牙时咬一块糖硌掉牙后一根老冰棍带来的喜笑颜开;那时候的快乐是可以吃到平时无法享受到的玉盘珍馐;那时候的快乐是自己在院子里架起一架简陋的秋千(看上去就很不结实),最终导致手指摔得皮开肉绽,痛的龇牙咧嘴也高呼不疼的顽皮;那时候的快乐是几支仙女棒、几个划炮就能将整片夜空点亮的光……那时的春节乐趣太多,可现在一样都找不回,与其说是失其味,不如说是食之无味。
那是我记忆还稚嫩的春节,生活展现其悠然的一面,似乎可以定格在那一段时光。
年三十,一大清早儿起来,父亲将春联分给我和妹妹,等妈妈熬制糨糊后一家人一起贴起这新年的点缀。春联是村里善文墨的长辈所写,当我打开被卷藏的春联时,墨香凭借空气得以沁入鼻腔,大概是那早年的时候,为那墨香所吸引而爱上汉语。红色纸张边缘裁剪得整齐,每个春联根据其用武之地设计大小不一却贴合用处。纸张上的黑色墨迹像是印在上面,墨汁均匀划过的地方比其空白之地质硬了些许。流畅的笔迹张弛有度,特别是已经张贴好的春联,那才是真正的赏心悦目。阳光刚照在贴在墙面的春联上,红愈红,黑愈亮,以大红衬黑,又以青砖墙为背景,古香古色跃然而出,是所谓相得益彰,恰如其分。定睛看着那喜庆的春联,在某个特定角度似是有流光的感觉,凑巧那一瞬可以捕捉到微弱、忽闪的光。黑色墨迹勾勒的轮廓让我钦羡不已,喜悦不已。
那时候贴春联都是一种享受,要和妹妹争夺多贴几张的机会,以显示自己得天独厚的身高优势和期望因此得夸奖(现在想来甚是幼稚)。父亲往春联的背面涂抹上妈妈熬好的糨糊,我和妹妹拿着春联一溜烟儿地飞奔到要贴春联的地方,然后,郑重其事的为它选取最能展现其气韵的位置贴上去。
光阴的转盘转到了年三十的晚上,这样的节日里必定少不了绚烂多彩的烟花盛宴和一桌垂涎已久的玉盘珍馐。要说什么最值得怀念,一定是沿街的叫卖声和餐桌上的冻豆腐。此时,我的脑海里依稀回荡着沿街的声声叫卖“豆腐!换豆腐咧!”,这是现在再也听不到的亲切。小时候喜欢吃冻豆腐,妈妈就用黄豆换来做好的豆腐,换回来的豆腐第一件要事是:妈妈将鲜嫩的豆腐切成均匀的方块,置于塑料袋中,密封,悬挂在院子的高墙上冰冻。只要等到过年时,拿出来就能直接享用,别有一番风味。取来天然储存室冻好的豆腐,几乎是大块粘连在一起,就这样直接将一大块取出来,放在碗里解冻。如果到吃的时候还不能完全化解,便一股脑都投入火锅中,左不过都是被吃掉的命运。坐着等吃的我们叼着筷子,眼睛直直的盯着入锅的豆腐,一副口水横流的痴相,只盼它快点满足我们的馋虫。长大之后品尝过很多美味,偶尔想凭借味蕾刺激回味童年,几次吃到冻豆腐总是不如记忆中的上佳口感。
说了吃食就不能少了烟花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劈天盖地的爆竹声先是由夜幕降临时的此起彼伏到无所缝隙的震耳欲聋。一般情况下,听到烟花炸裂的第一声来自远处的村庄。此时夜正整装待发。就这样由明至暗,由远及近,由弱渐强,听得一声铿訇后,烟花飞窜到空中,炸裂开来呈现给人五颜六色的绚丽,点缀这夜的黑。随着声声铿訇接连不断响起,这年的味道迅速蔓延来,进入高热阶段。这样的热闹可持续近一、两个小时之久,或短或长,总会以并不突兀的方式告一段落。我和妹妹有时候会坐在门槛上望着绽放满天的烟花,找到那朵最喜欢的颜色,在短促的时间里,捉住它们存在的每一刻将它映在视网膜上。稍纵即逝,是生活常态,我要将这一切映在视网膜上,因它们过于珍贵。烟花燃放过后弥漫在空气中的硫化物的味道为我所熟悉,是记忆的味道,被时间冲淡,消磨殆尽。
大年初一的清早儿起来吃饺子前要放一通鞭炮,这算是正式揭开了大年初一的面纱。吃过饺子,要准备下足够的热水和茶点以招待接下来串门的左邻右舍。说起这饺子,是三十晚饭过后准备好,第天儿一早儿直接下锅便可。饺子分成两种馅料,一种是肉馅料,另一种是素菜馅料。妈妈每年都是备下两份馅料,美其名曰:营养均衡。包饺子时是分工合作的,我擀好饺子皮,妈妈负责将鲜美的馅料放在皮上,轻巧地将它包裹在里面,一个玲珑的饺子就做成了。如果我擀累了,就换成妹妹,或者歇会儿再继续。橘色的灯光照的屋子暖洋洋的,一盘盘饺子似是镀了一层橘色的甜蜜。
现下,我们更科学、更理性的对待春节,或为生活,或为知识……春节的文化面临时代发展需要的冲击与机遇。
如今春联整齐划一作为赠品,硕大的商家烫金logo没有可忽视的余地,春联就显得愈加俗气、廉价、方便。科学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知识告诉我们,春节期间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是大量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烟花爆竹驱邪这一说法是如何迷信;绚丽的烟花不过是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的金属元素呈现不同的颜色;劣质烟花爆竹轻易地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每日新闻揭示不法商贩谋财害命的手法……科学带来了明智却也带走了情怀。这并不是科学的错,是时代的需要促使我们走出这功利的道路。很抱歉的说,如今的大春节是我们当代人例行公事的表现,是标记在日历上的国家法定假日。谈及传承传统文化,大抵已经成为消费品的一部分,这样的批量式文化真的是传承吗?确定不是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噱头,毫无心意的粗制滥造?是否将文化的深层价值挖掘奉上,非旧衣补新布?
日出东方沿着地平线晕染了半边天,鲜红的色调自下而上淡为粉红与青天衔接,一幅美丽的自然画作垂挂在路的另一边。喜鹊上了枝头,停了又走,好生悠闲。我在等待一个特别的大春节,每一个特别的大春节。
欢迎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