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巨流河》是中华民国时期东北知名政治人物齐世英的女儿齐邦媛写的一部自传。2011年4月由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出版,至我买到的版本(2016年4月版),已是第18次印刷,印数已达23万册,在纸媒、出版业纷纷被唱衰的今天,这个数字堪称佳绩。要知道,一般大众图书的平均销量只有七八千册。那么,《巨流河》为何如此有魅力呢?

要先从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说起。据百度百科:齐世英(1899—1987),辽宁铁岭人,出身农家,远赴德国和日本留学,成为东北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父亲为奉军军官,却追随郭松龄倒戈反奉,事败被张作霖通缉;同为东北人中的杰出一员,却与张学良天然隔阂,难以协调;主持东北国民党党务20年,抗战胜利后却未能得偿宿志;正在55岁的壮年,却被蒋介石开除国民党党籍。历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中执委、立法委员等职。1949年去台湾后,任立法委员。与日本经济、文化界人士交往甚多,为台湾政府对日经济、文化交流决策的幕僚人物。可以说,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

“巨流河”亦是此颠沛流离、跌宕起伏的表征:东北与台湾,巨流河与哑海口。受多难时代和父亲身份的影响,齐邦媛波折重重的大半生,半是悲伤,半是愉悦,悲伤是因为长期战乱,尤其是八年抗战,“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她自己,是“从东北流亡到关内、西南,又从大陆流亡到台湾”,个人成长和家国的丧乱如影随形,而她人生的好多际遇和后来的成就,比如在战时仍能够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得名师指导,除了她个人的努力,亦多缘于她的家世。

《巨流河》是作者的自传,但又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自传,作者透过个人际遇,还折射出近现代中国种种不得已的转折,写出了一代人的追求与遗憾、希望与怅惘、生离与死别。除此,作者的叙述风格也极为吸引人,笔触饱蘸深情,但又极为节制,作为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她笔下的亲朋、故乡、八年抗战、南开中学、大学、台湾、台湾文学、台湾人事,随时间脉络徐徐展开,有小姑娘的天真烂漫,有情窦初开的美好与苦涩,有人到中年的不得已,有身为女性学者的难处,有事业有成的喜悦,有回望大半生的使命与担当。。。。。。

除了年少时期的流离失所,作者齐邦媛还花了较大的篇幅叙述了她六十多年在台湾的工作与生活,如何担任助教,如何从“菜场、煤炉、奶瓶、尿布中偷得几个小时,重谈自己珍爱的知识”,又如何到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所,如何修订教科书,如何将西方文学引介到台湾,如何将台湾代表性文学英译推介到西方。。。。。从中可见她教学、做学问的扎实与严谨,她对教学、学术的追求与热爱,纯粹、纯净。她认同方东美先生的“学生是心灵的后裔”,视教书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传递,将所读、所思、所想与学生分享,认为“他们,都是我心灵的后裔”,让人心生敬佩。

那样的时代不会重来,那巨大的悲伤乃不能承受之痛,这也是作者经历的独特之处,乱世多故事,非亲历者不能记述,若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将渐渐全被湮没与遗忘,对于后世来说,会是巨大的缺憾。“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即为作者的初心。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献给所有为国家献身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