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三)

        格非《乡村教育:人和事》回忆几位老师并涉及生产生理教育的几件事。比如薛老师的教学取材于小人书就让人不得不佩服,某位语文老师教作文的诀窍竟然和国外某知名作家不谋而合,解老师几乎无所不能,把其他几位老师差不多都变成了杂役。另一所学校在田间地头,插秧,游泳,边看边做,自学成才。至于那些关于生理方面的知识“几乎是完全公开的,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已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王宗仁《背心》是发生在父子之间、军民之间和汉藏之间的一个温暖的故事,很感人。孩子口中“背心保护心脏”的话让人心酸。

        王干《故乡漫忆》用四个乡镇串接起几十年的回忆,出生地茅山,成长地陈堡,伯父生活过的边城,祖母守护的祖籍周庄。记忆中有茅山的号子,有陈堡的老鹅,有伯父的西皮流水,有祖母的乐善好施。沉淀的都是好酒。

        舒乙《忆萧乾先生》从潇洒、勤劳、敏感三方面记叙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文笔有乃父之风,多白描,人物形神兼备。

        王剑冰《放鹤徐州》既用了苏轼放鹤亭的典,也含有放飞心情或梦想的象征义在里面。感觉王先生散文的构思越来越精巧别致,行文越来越得心应手。

        刘上洋《滕王阁》没有一味地旁搜博采,追踪怀远,而是通过滕王阁与黄鹤楼、岳阳楼的对比,惋惜其地势不高视野不开阔;通过《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的对比,批评其沉溺于小我而立意不高远。怪不得余秋雨等人到了南昌也有意避开滕王阁而去写八大山人。

        杨闻宇《从门神敬德说起》以门神敬德也就是尉迟恭为主角,对史书上语焉不详讳莫如深的玄武门之变及其前因后果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突出了敬德在这场关乎唐朝命运的重大变故中所起的作用。脉络清晰,形象生动,有关补充和推理也有理有据。遗憾的是对敬德成为门神的文化和民俗上考据似乎没有展开。

        郭文斌《我的大年我的洞房》起初让人有点想入非非,看完才知道和洞房毫无关系。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过年不回老家就像结婚不进洞房一样不可思议”。作者从打扫卫生开始,接着是请祖先,写对联,请门神,印冥币,做炮仗,做灯笼,上坟,贴巴,年夜饭,供献,压岁钱,拜年,直到请戏班子等等,其中冥币的印制,炮仗和灯笼的做法,灶神和门神的贴法更是不厌其详,使得这篇散文具有了一定的民俗学上的意义;同时把这些琐琐碎碎放在今昔对比的镜框里,毫不掩饰自己的失落和怀念,也使得这篇散文更具有可读性。

        卞毓方《三峡》两千来字,难得短平快,然清词丽句叠叠起,奇思妙想扑面来。“游客把自己交给船,船把自己交给水,水把自己交给云,云把自己交给天。”“游鱼出听,宿鸟惊飞,夹岸群峰窃窃私语。”类似的语句在文中俯拾即是,美不胜收。

        刘烨园《在“物”的尽头》带我们走进宝岛,走进街巷狭窄而烟火味十足的九份,走进似曾相识而铁道味浓厚的寂寥的车埕,走进现代化和手工生产并存的溪湖糖厂。这些早已物尽其用了的废墟被开发为旅游景点而且别有风味,既勾起作者遥远的回忆,也对我们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摘自2021.11.19.~11.21.日记)(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1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