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动了”——关于整本书阅读

2月5日星期三,年初十二,晴转阴,

梅花桩学法指导群每日一问:非常感谢丁老师的分享。今天的问题是名著导读,除了陪伴和示范,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哪些帮助?换个相关的问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和路径是什么?或者,如何证明你理解了那本名著?

还可以加上一些小问题,预期的成果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展示?可能遇到的困难和相应的解决方法有哪些?如何保障阅读的时间和质量?

在梅花桩学法指导群里面,丁老师分享了关于《骆驼祥子》的读后感《内心光芒散尽时》,她进一步指出:阅读,不只是读完一本书。我读,我思,我辨析,我评价,我质疑,我反省,阅读与表达一体,让“思辨”作为读、写共生的品质保障,这样的阅读才是有质量的阅读。这里旨在给学生一个示范。

带着佩服的心情,拜读了丁老师的读后感。这篇文章属于广角镜式的总揽全局;关键词是——内心光芒、社会悲剧。丁老师的文章既有对小说主要内容——祥子三起三落人生经历的概括,又有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深入阐释,可以说比较精彩,是学生阅读名著很好的示范和引导。

不过,我想问的是,学生缺乏像丁老师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宽广的知识面的时候,他们应该如何阅读名著?当学生们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会问,你如何证明自己理解了骆驼祥子的故事?

整本书阅读已经是课程设计了。其中涉及到了现在还没有读完的这本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间的大概念——“理解”。不仅仅是概括和复述,还要有初步的分析,或者是迁移,比较阅读。

理解的六个侧面就是——解释、阐明、洞察、应用、神入和自知。丁老师的读后感初步阐明了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而不是性格悲剧。推荐同学们读丁老师的读后感,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丁老师的读后感中引用了哪些资料,来源是什么,引用的依据是什么?

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辨——祥子的悲剧有没有性格方面的原因?

——如果我是祥子,当我遭遇到孙侦探的敲诈,我会有类似祥子一样的情绪和行动吗?

整本书阅读追求的是一种深度学习之后的深度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一生无法磨灭的,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而这样的深度学习设计需要教师提供的工具性帮助和资料性帮助更加系统了。

整本书的阅读是跨学科的工程,单一学科无法完成这样的任务。最起码涉及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的学科。将经典解读升格为一种研究性学习。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在《维洛那二绅士》一剧中,莎士比亚借助其中的人物朗斯说,“懂了,动了,完全是一回事”。

最后感谢丁老师读后感的分享。

丁波老师《骆驼祥子》读后感——《内心光芒散尽时 》

你可能感兴趣的:(“懂了,动了”——关于整本书阅读)